作者使用动词“攀”“缩”“倾”,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和努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攀”表明月台很高,而“缩”和“倾”则将父亲用力向上爬的情景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进一步体现出了父亲对“我”的爱,这也是“我”感受到父亲的爱而流泪的重要原因。
7 细节描写
作者此处的“泪”与前文对父亲的不满和嘲笑形成对比,表明自己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表现出父亲的爱对自己的影响。
8 细节描写
写出了“我”怕父亲发现自己表露真情的心理,也点出了父子之间对于爱的表达的隔阂。
9 动作、心理描写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明父亲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理所当然的,突出了父爱不求回报的特点。
10 细节描写
通过描述自己的行为——等到再也找不到父亲的背影才回到座位上,以及再次流泪,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情感的转变,反衬出不求回报的父爱的伟大。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11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1 首尾呼应
结尾呼应开头对“背影”的描述,在点题的同时,将父爱以具体的形象——“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次展现出来,生动感人。
阅读赏析
《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朱自清先生通过平实的文字,叙述了几年前自己因祖母去世回家奔丧后,父亲送自己的事情,刻画出了一位即便遭逢重大变故,依然默默爱着儿子的父亲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以及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通过这篇《背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父辈与子辈之间爱的隔阂。父辈默默付出着自认为天经地义的爱,而子辈呢,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往往忽视甚至抵触父辈的爱。父辈与子辈之间的隔阂也就由此产生了。而这种隔阂的消解,依然靠的是父辈默默付出的爱。当某一个机缘到来时,父辈默默付出的爱便水到渠成地敲开了子辈的心扉,令子辈感动、反思、愧疚。朱自清理解父亲的爱,便来自父亲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这个瞬间。这是《背影》中最重要的部分,朱自清对此也做了详细描写。但作者并未过度渲染,而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攀”“缩”“倾”这三个动词,便准确地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表现了出来,也由此衬托出父亲对自己深厚的爱。
整篇文章,作者基本上使用的是叙述的表达方式,足见其语言功底的深厚。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以背影为明线,以自己对父亲情感的变化为暗线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条理清晰;在开头和结尾,则使用了首尾呼应的方式,令文章结构完整。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题目“背影”的理解。
2.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泪?这几次流的泪一样吗?
3.请对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的文字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