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独弹词七字唱之体则略知其内容大意后,辄弃去不复观览,盖厌恶其繁复冗长也。及长游学四方,从师受天竺希腊之文,读其史诗名著,始知所言宗教哲理,固有远胜吾国弹词七字唱者,然其搆章遣词,繁复冗长,实与弹词七字唱无甚差异,绝不可以桐城古文义法及江西诗派句律绳之者,而少时厌恶此体小说之意,遂渐减损改易矣。又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承平豢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尔。
关于再生缘前十七卷作者陈端生之事迹,今所能考知者甚少,兹为行文便利故,不拘材料时代先后,节录原文,并附以辨释于后。
再生缘第贰拾卷第捌拾回末,有一节续者述前十七卷作者之事迹,最可注意。兹迻写于下。至有关续者诸问题,今暂置不论,俟后详述之。其文云:
再生缘。接续前书玉钏缘。业已词登十七卷,未曾了结这前缘。既读(「读」疑当作「续」。)前缘缘未了,空题名目再生缘。可怪某氏贤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后知薄命方成忏,(「忏」疑当作「谶」。)中路分离各一天。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我亦缘悭甘茹苦,悠悠卅载悟前缘。有子承欢万事定,(「定」疑当作「足」。)心无罣碍洗尘缘。有感再生缘者作,(「者作」疑当作「作者」。)半途而废了生前。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
寅恪案,所谓「再生缘。接续前书玉钏缘」者,即指玉钏缘第叁壹卷中陈芳素答谢玉辉之言「持斋修个再生缘」及同书同卷末略云:
却说谢玉辉非凡富贵,百年之后,夫妻各还仙位。唯有[郑]如昭情缘未断,到元朝年间,又临凡世。更兼芳素痴心,宜主怜彼之苦修,亦断与驸马(指谢玉辉)为妾。谢玉辉在大元年间,又干一番事业,与如昭芳素做了三十年恩爱夫妻,才归仙位。陈芳素两世修真,也列仙班,皆后话不提。
及同书同卷结语所云「今朝玉钏良缘就,因思再做巧姻缘」等而言。故陈端生作再生缘,于其书第壹卷第壹回,开宗明义,阐述此意甚详,无待赘论。所可注意者,即续者「可怪某氏贤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后知薄命方成谶,中路分离各一天。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之语,盖再生缘在当时先有流行最广之十六卷本,续者必先见之,故有「可怪」之语。其后又得见第壹柒卷或十七卷本,故有「后知」之语,然续者续此书时,距十六卷本成时,约已逾五十年。距第壹柒卷成时,亦已四十余年。(说详下。)虽以续者与原作者有同里之亲,通家之谊,犹不敢显言其姓名,仅用「某氏贤闺秀」含混之语目之,其故抑大可深长思也。
陈端生于再生缘第壹柒卷中,述其撰着本末,身世遭际,哀怨缠绵,令人感动,殊足表现女性阴柔之美。其才华焕发,固非「福慧双修」(见下引陈文述题陈长生绘声阁集诗。此四字甚俗,颐道居士固应如是也。一笑。)随园弟子巡抚夫人之幼妹秋谷所能企及,即博学宏词文章侍从太仆寺卿之老祖句山,亦当愧谢弗如也。兹特迻录其文稍详,不仅供考证之便利,兼可见其词语之优美,富于情感,不可与一般弹词七字唱之书等量齐观者也。
再生缘第壹柒卷第陆伍回首节(坊间铅印本删去此节。)云:
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尽尝世上酸辛味,追忆闺中幼稚年。姐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兮(「兮」疑当作「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年(「年」疑当作「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地邻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侍父宦游游且壮,蒙亲垂爱爱偏拳。风前柳絮才难及,盘上椒花颂未便。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也知出岫云无意,犹像穿窗月可怜。写几回,离合悲欢奇际会,写几回,忠奸贵贱险波澜。义夫节妇情何极,自然憔悴堂萱后,(寅恪案,此句疑当删去,而易以「孝子忠臣性自然」一句,盖作者取玉钏缘卷首诗意,成此一句也。传钞者漏写「孝子忠臣性」五字。又见下文有「自从憔悴堂萱后」七字,遂重复误写欤?今见郑氏钞本此句作「死别生离志最坚」。可供参考。)慈母解顺(「顺」疑当作「颐」。)频指教,痴儿说梦更缠绵。自从憔悴堂萱后,遂使芸缃彩华(「华」疑当作「笔」。)捐。刚是脱靴相验看,未成射柳美因缘。庚寅失恃新秋月,辛卯疑(「疑」疑当作「旋」。)南首夏天。归棹夷犹翻断简,深闺闲暇待重编。由来蚤觉禅机悟,可奈于归俗累牵。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壻是儒冠。挑灯半(「半」疑当作「伴」。)读茶沸(「沸」疑当作「汤」。郑氏钞本作「茶声沸」更佳。)废,刻烛催诗笑语联。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亨衢顺境殊乐安(「乐安」疑当作「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一曲京(「京」疑当作「哀」。郑氏钞本作「惊」。亦可通。)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征(寅恪案,「征」字下疑脱四字。如非脱漏,则「征」字必误也。郑氏钞本作「失群征雁斜阳外」。是。)羁旅愁人绝塞边。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送(「送」疑当作「遂」。)如射柳联姻后,好事多磨几许年。岂是蚤为今日谶,因而题作再生缘。日中镜影都成验,(寅恪案,此句疑用开天遗事宋璟事。)曙后星孤信果然。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徧相传。髫年戏笔殊堪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谆谆更嘱全终始,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皇甫少华谐伉俪,明堂郦相毕姻缘。为他既作氤氲使,莫学天公故作难。造物不须相忌我,我正是,断肠人恨不团圆。重翻旧稿增新稿,再理长篇续短篇。岁次甲辰春二月,芸窗仍写再生缘。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
同书同卷第陆捌回末节(坊间铅印本删去此节。)云:
八十张完成一卷,慢慢的,冰弦重拨待来春。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白芍霏霏将送腊,(郑氏钞本「芍」作「雪」。详见后附校补记。)红梅灼灼欲迎春。向阳为趁三年日,(郑氏钞本「年」作「竿」,自可通。)入夜频挑一盏灯。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如」疑当作「时」。)其中或有差譌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据作者自言「羁旅愁人绝塞边」及「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又续者言「后知薄命方成谶,中路分离各一天。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是陈端生之夫有谪戍边塞,及夫得归,而端生已死之事也。检乾隆朝史乘及当时人诗文集,虽略有所考见,但仍不能详知其人其事之本末。今所依据之最重要材料,实仅钱塘陈云伯文述之着述。文述为人,专摹拟其乡先辈袁简斋,颇喜攀援当时贵势,终亦未获致通显。其最可笑者,莫如招致闺阁名媛,列名于其女弟子籍中,所谓「春风桃李群芳谱」者是也。(见文述撰颐道堂诗选贰贰留别吴门诗及此诗中文述自注。)然文述晚岁,竟以此为多罗贝勒奕绘侧室西林太清春(顾春字子春,号太清,实汉军旗籍也。)所痛斥,遂成清代文学史中一重可笑之公案。今迻录太清所撰天游阁集第肆卷中关涉此事者于后,非仅欲供谈助,实以其中涉及续再生缘事,可资参证也。其文如下:
钱塘陈叟字云伯者,以仙人自居,(寅恪案,云伯以碧城仙馆自号,其为仙也,固不待论。又其妻龚氏字羽卿,长女字萼仙,次女字苕仙,亦可谓神仙眷属矣。一笑。)着有碧城仙馆诗钞,中多绮语,更有碧城女弟子十余人,代为吹嘘。去秋曾托云林(寅恪案,云林者,钱塘许宗彦及德清梁德绳之女,适休宁孙承勋,与文述子裴之即芹儿之妻汪端,为姨表姐妹。可参陈寿祺左海文集拾驾部许君墓志铭及闵尔昌碑传集补伍玖阮元撰梁恭人传。但阮元文中「休宁」作「海阳」,盖用休宁旧名也。又颐道堂诗选拾有[嘉庆十七年壬申]二月初五日为芹儿娶妇及示芹儿并示新妇汪端诗,同书贰叁复有[道光七年]丁亥哭裴之诗,西泠闺咏壹伍华藏室咏许因姜云姜及同书壹陆题子妇汪端自然好学斋诗后两七律序语等,皆可参证。至于汪端,则其事迹及着述,可考见者颇多,以与本文无关,故不备录。)以莲花筏(笺?)一卷墨二锭见赠,余因鄙其为人,避而不受,今见彼寄云林信中有西林太清题其春明新咏一律,并自和原韵一律。(寅恪案,今所见春明新咏刊本,其中无文述伪作太清题诗及文述和诗,殆后来删去之耶?)此事殊属荒唐,尤觉可笑。不知彼太清此太清是一是二?遂用其韵,以记其事。
含沙小技太玲珑,野鹜安知澡雪鸿。绮语永沈黑暗狱,庸夫空望上清宫。碧城行列休添我,人海从来鄙此公。任尔乱言成一笑,浮云不碍日光红。
寅恪案,文述所为,虽荒唐卑鄙,然至今日观之,亦有微功足录,可赎其罪者,盖其人为陈兆仑族孙,又曾获见端生妹长生。其所着颐道堂集碧城仙馆诗钞及西泠闺咏中俱述及端生事。今迻录其文于下:
陈文述颐道堂诗外集陆(国学扶轮社刊碧城仙馆诗钞玖。)载:
题从姐秋谷(长生)绘声阁集七律四首
浓香宫麝写乌丝,题徧班姬鲍妹诗。一卷珠玑传伯姐,六朝金粉定吾师。碧城醒我游仙梦,绣偈吟君礼佛词。记取宣南坊畔宅,春明初拜画帘迟。
湖山佳丽水云秋,面面遥山拥画楼。纱幔传经慈母训,璇玑织锦女兄愁。龙沙梦远迷青海,(自注:长姐端生适范氏,壻以累谪戍。寅恪案,「累」碧城仙馆诗钞作「事」。)鸳牒香销冷玉钩。
(自注:仲姐庆生早卒。)争似令娴才更好,金闺福慧竟双修。
碧浪苹香一水(「一水」碧城仙馆诗钞作「水一」。)涯,韦郎门第最清华。传来鹦鹉帘前语,绣出芙蓉镜里花。梅笑遗编寒树雪,蘩香诗境暮天霞。(自注:两姑皆有诗集。梅笑周太恭人集名,蘩香李太恭人集名。)更闻群从皆闺秀,(自注:娣周星薇,长姑淑君,小姑渚苹,皆能诗。)咏絮何劳说谢家。
绘水由来说绘声,玉台诗格水同清。偶从寒夜烧灯读,如听幽泉隔竹鸣。江上微波秋瑟瑟,画中远浦月盈盈。仙郎纵有凌云笔,(「笔」碧城仙馆诗钞作「赋」。)作赋(「作赋」碧城仙馆诗钞作「起草」。)还劳翠管评。
又西泠闺咏壹伍云:
绘影阁咏家
名,句山太仆女孙也。适范氏。壻诸生,以科场事为人牵累谪戍。因屏谢膏沐,撰再生缘南词,托名女子郦明堂,男装应试及第,为宰相,与夫同朝而不合并,以寄别凤离鸾之感。曰,壻不归,此书无完全之日也。壻遇赦归,未至家,而死。许周生梁楚生夫妇为足成之,称全璧焉。「南花北梦江西九种」,梁溪杨蓉裳农部语也。「南花」谓天雨花,「北梦」谓红楼梦,谓二书可与蒋青容九种曲并传。天雨花亦南词也,相传亦女子所作,与再生缘并称,闺阁中咸喜观之。(寅恪案,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壹再生缘条引闺媛丛谈,其文全出自西泠闺咏。又王韬松隐漫录十七卷附闺媛丛录一卷。寅恪未得见其书,不知是否即蒋氏所引者。并可参考邓之诚先生骨董琐记伍南词再生缘条。)
红墙一抹水西流,别绪年年怅女牛。金镜月昏鸾掩夜,玉关天远雁横秋。苦将夏簟冬釭怨,细写南花北梦愁。从古才人易沦谪,悔教夫壻觅封侯。
上引陈氏两书皆关涉端生及其夫范某之主要材料,两者内容大抵相同,而西泠闺咏较为详尽。今考定此等记载写成年月,并推求其依据之来源,更参以清实录、清会典、清代地方志及王昶春融堂集、戴佩荃苹南遗草、陆燿切问斋集等,推论端生之死及范某赦归之年。固知所得结论,未能详确,然即就此以论再生缘之书,亦可不致漫无根据,武断妄言也。西泠闺咏壹伍咏端生诗之前,其第六题即为「绘声阁咏家秋谷」者,其诗中既有「香车桂岭青山暮」之句,其序中复载「归叶琴柯中丞」之语。琴柯者,绍楏之字。(可参湖海诗传肆拾两浙??轩续录壹陆晚晴簃诗汇壹百捌等书叶绍楏小传。)李桓耆献类征壹玖陆疆臣类肆捌载绍楏本末颇详。绍楏于嘉庆二十二年由广西布政使擢广西巡抚,二十五年被议降级解职,其次年即道光元年病卒。然则西泠闺咏此节必成于嘉庆二十二年任巡抚以后,始得称绍楏为「中丞」,「中丞」者御史中丞之简称,清代巡抚兼带右副都御史之衔名,故习俗以「中丞」称巡抚。据此,则文述咏陈长生之诗,距其全书完成之时代,不能超过十年之久也。(西泠闺咏作者自序所题年月为道光丁亥闰五月,即道光七年也。)以通常行文之例言,长生应列于其姐端生之后,今不尔者,殆文述咏长生诗既成后,始牵连咏及端生,遂致列姐于妹后耶?若果如是者,则文述咏端生之诗,其作成之时亦当与道光七年相距甚近也。此点关涉再生缘续者之问题,俟后更详论之。至其称杨芳灿为「杨蓉裳农部」,则芳灿因其仲弟授甘肃布政使,援引道府以上同祖以下兄弟同省回避之例,(参清会典事例肆柒吏部汉员铨选亲族回避等条。)已由甘肃外职改捐员外郎,在户部广东司行走。其时至少在嘉庆三年以后。(见碑传集壹百捌赵怀玉撰杨君芳灿墓志铭。)若更精密言之,则至少在嘉庆六年文述与芳灿在京师相识以后也。(见下引芳灿送云伯序。)文述咏端生之诗作成时代颇晚,又得一旁证矣。
关于文述题绘声阁集诗四首,其第二首最关重要,置后辨释。其余三首依次论证之。
第一首诗
第一首中最关重要者,在文述初次得见陈长生年月,并文述见长生是否多次等问题。此等问题可取两事即(一)文述初次随阮元入京及第二次会试入京之年月,与(二)长生于此两时间适在北京,有遇见文述之可能,参合推定之于下。
杨芳灿芙蓉山馆文钞贰送陈云伯之官皖江序略云:
嘉庆辛酉(六年。)余与云伯相见于都下。于兹五阅寒暑矣。同人惜别,赠言盈箧。余与陈编修用光查孝廉揆俱为序引,时丙寅(嘉庆十一年。)新正谷日也。
又颐道堂文钞壹颐道堂诗自序略云:
嘉庆丙辰(元年。)仪征阮伯元先生视学浙江。越二年戊午(嘉庆三年。)从先生入都。明年(嘉庆四年己未。)又从至浙。越二年(嘉庆六年辛酉。)又以计偕入都,居京师者五年。
又颐道堂诗选壹伍略云:
余自辛酉(嘉庆六年。)至乙丑(嘉庆十年。)京师旧作多琴河李晨兰女士加墨。(寅恪案,今所见碧城仙馆诗钞拾卷,后附有李元垲跋,所题年月为嘉庆[十年]乙丑秋七月。可与上引杨芳灿文参证。)重莅琴河,女士下世已十五年矣。感赋。
(诗略)
寅恪案,文述第一次至京为嘉庆三年,出京为嘉庆四年。第二次至京为嘉庆六年,出京为嘉庆十一年正月。第二次即文述所谓「居京师者五年」是也。第一次在京之时间,虽远不及第二次之长久,然鄙意文述之获见长生实在第一次。所以如此推论者,文述为人喜攀援贵势,尤喜与闺阁名媛往还。长生为兆仑孙女,本与文述有同族之亲,况以袁随园女弟子之声名,叶琴柯编修夫人之资格,苟长生此时适在京师,而文述不急往一修拜谒之礼者,则转于事理为不合矣。至于长生适在北京与否之问题,可以依据叶绍楏历官及居京之年月推定之也。
耆献类征壹玖陆疆臣类肆捌叶绍楏传略云:
叶绍楏浙江归安人。乾隆五十年由举人于四库馆议敍,授内阁中书。五十三年丁母忧。五十五年服阕,补原官。五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六十年散馆授编修。嘉庆三年二月大考二等,五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四年二月改河南道监察御史,四月命巡视南城。五年转掌江西监察御史。六年五月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八月命提督云南学政。九年差竣回京。十年命巡视天津漕务。十一年六月升工科给事中。
寅恪案,叶绍楏与陈长生从何时起同在京师,乃一复杂之问题,详见下文第二首诗中考辨织素图绘成之时间一节,今暂不置论。惟可断言者,嘉庆三年文述初次随阮元入京时,长生必已在京师,因绍楏已任职翰林院编修,长生自必随其夫居都城也。文述第一次于嘉庆三年随阮元入京,四年又随元出京。文述往谒长生,当即在三年初次入京之时,而赋此四诗当更在谒见之后,谒见与赋诗并非同时。颇疑文述止一度晤见长生,其题绘声阁集四律,实非以之为拜谒之贽,不过晤见之后,追写前事,呈交长生夫妇阅览者。观诗中「记取城南坊畔宅,春明初拜画帘迟」之语,可以推见也。又若文述得见长生不止一次者,则以碧城仙馆主人性好招摇标榜之习惯推之,必有更多诗什,赋咏其事,而不仅此四律而已也。或者文述当日所为,长生夫妇已有所闻知,遂厌恶畏避,不敢多所接待耶?
诗中所谓「碧城醒我游仙梦」者,碧城仙馆文述自号也。其诗集即取以为名。「绣偈吟君礼佛词」者,长生曾作礼佛词六首,刊入随园女弟子诗集(卷肆)中,早已流行,文述盖见之久矣,决非长生以己所着诗集示之也。
第三首诗
第三首盛夸长生夫家女子能诗者多。文述此所取材,究从叶氏织云楼诗合刻,抑从袁简斋随园诗话补遗叁「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至「陈夫人之妹淡宜(此语有误,辨见论第二首诗节。)亦工诗」等六条(随园诗话补遗所以多谬误者,盖由简斋身殁之后,补遗方始刊行也。简斋殁于嘉庆二年。参碑传集壹百玖孙星衍撰袁枚传。)转录而来,虽难确定,但今以沈湘佩名媛诗话肆「织云楼合刻为归安叶氏姑妇姐妹之作」条考之,(前南京国学图书馆总目所载,织云楼诗合刻仅有周映清梅笑集一卷,误作「笑梅集」,及李含章蘩香诗草一卷,皆云「嘉庆刻」。又孙殿起丛书目录拾遗总目陆有织云楼诗合刻,其中亦止此两集。但云「乾隆间刊」。岂此数集合刻先后陆续刊行耶?抑书目记录有误耶?寅恪未见合刻全书,故不得已而依沈书也。)知叶令昭即苹渚(文述诗作渚苹。)所作在附刻中,则可推定文述实已及见织云楼诗合刻,或更参以随园诗话补遗,盖文述此四首诗本为谒见长生之后追记前事而作,前论第一首诗已及之矣。既是追记之作,则可取关涉长生夫家闺秀之材料,杂糅而成,并非长生以其夫家闺秀之诗集出示文述,此又可断言者也。至于「碧浪苹香一水涯。韦郎门第最清华」者,可参戴璐藤阴杂记叁所载湖州碧浪湖建万魁塔条。此条即涉及叶绍楏。文述于西泠闺咏壹叁湖上咏周暎清李含章叶令仪陈长生周星微诗「碧浪湖波浸晚霞」(文述此诗序中述叶氏织云楼诗合刻,仅及此五人,而不及令昭。西泠闺咏自序题道光丁亥,即道光七年,时代颇晚。据此可知文述敍叶氏闺秀诗集,去取实不依据一种材料也。)及同书壹伍绘声阁咏家秋谷诗「画舫莲庄碧浪遥」之句亦皆指此而言也。又据光绪重修归安县志伍舆地略伍水门碧浪湖条及同书捌舆地略捌古迹门白苹洲条,则碧浪湖白苹洲之地为叶氏家园所在,文述所咏固甚切实,而叶令昭之字苹渚及戴佩荃之字苹南,皆与此语有关,非仅用古典矣。
第四首诗
第四首第七句「仙郎纵有凌云笔」,固通常赞美绍楏之泛语,然据上引耆献类征壹玖陆叶绍楏传,知绍楏以翰林院编修于嘉庆三年二月大考二等,五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六年五月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八月命提督云南学政。九年差竣回京。在此时间绍楏实为文学侍从司文典学之臣,故诗语颇为允切,可推见此四诗当是嘉庆三年至十年间之作。「江上微波秋瑟瑟」之句,即后来文述于西泠闺咏壹伍绘声阁咏家秋谷诗所谓「微波吟煞夕阳桥」者也。
总之,此等诗皆足征文述未尝与长生有何密切往来,详悉谈话之事,要不过以族弟之资格,一往谒见而已。故文述所记长生姐端生事,当必从他处探访得知,非出自长生口述,其记端生事及梁德绳续再生缘事,或过于简略,或有错误,实无足异也。
第二首诗
第二首乃四首诗中最有价值,又最难确定者。兹先论其不甚重要及易解释之句。「纱幔传经慈母训」者,据端生长生之祖陈兆仑所着紫竹山房文集壹伍显妣沈太宜人行述略云:
孙玉敦,聘汪氏,原任刑部河南司郎中云南大理府知府加二级起岩公女。
又同集附兆仑姪玉绳所编年谱乾隆十五年庚午条下云:
次子之妻兄秀水汪孟??弟仲??亦中式。
寅恪案,汪起岩不知何名,道光十五年修云南通志稿壹壹玖秩官志载:
汪上堉,秀水人,贡生,乾隆十年任云南府知府。
疑是此人。盖上堉颇有先后任云南省首府云南府及大理府知府之可能也。端生长生之文学,与其母有关,自不待论。即再生缘中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皇甫少华等主要人物,皆曾活动于云南省之首府,当亦因作者之外祖曾任云南省首府知府,其母或侍父宦游,得将其地概况告之端生姐妹,否则再生缘中所述他处地理,错误甚多,而云南不尔者,岂复由于「慈母训」所致耶?「鸳牒香销冷玉钩」句下文述自注云:
仲姐庆生早卒。(前文已引,今重录之,以便省览。)
寅恪案,紫竹山房文集壹捌先府君[暨]先妣沈太夫人合葬墓志略云:
孙玉万娶吴氏,妾林氏。玉敦娶汪氏,妾施氏。曾孙女三,端,庆,长。
及同书同卷先祖府君[暨]祖妣秦太夫人合葬墓志云:
元孙女三,端,庆,长。
然则庆生乃端生之妹,长生之姐,似亦与端生长生同为玉敦嫡室汪氏所出。庆生早死,他种材料未见此事,唯文述此诗及之,此亦可注意者也。玉敦侧室施氏有无子女,尚待详考。至于杭郡诗辑续集肆叁有陈淡宜都中寄姐七律一首,其小传云:
淡宜,钱塘人,长生妹。
但其诗全同于叶佩荪次女令嘉字淡宜答淑君姐之什。(参织云楼诗合刻及潘衍桐两浙??轩续录伍贰闺秀类。)长生为佩荪长媳,淡宜为佩荪次女,吴振棫见随园诗话补遗第叁卷有「陈夫人之妹淡宜」一语,因有不确之记载。随园诗话之误或由于刊写不慎,遂致辗转譌小姑为小妹,殊可笑也。
辨释第二首诗中易解者已竟,兹请次论其难确定者,即陈端生卒于何年及范某以何年遇赦获归。此两事之时间相距至近,可以取其一事之年月,以推定其他一事之时代也。
此诗中最有价值记载为述及陈端生壻范某之案。但所述全同于西泠闺咏壹伍绘影阁咏家序中所言,而西泠闺咏转较此为详,是西泠闺咏之文亦较此为有价值也。此两记载虽不能确定文述何年所写,鄙意西泠闺咏之记载写在端生已卒,范某已归之后,时代较此首诗为晚,自无问题。至此首诗中文述自注涉及端生范某者,初视之,似在端生未卒之前。细思之,当亦在端生已卒,范某已归之后。何以言之?范某一案,如下文所引材料,知为当日最严重事件。无论文述作诗不敢言及,即敢言及,亦为长生所不喜见者,而文述自不便牵涉及之也。(织素图乃陈长生戴佩荃闺阁挚友间绘画题咏之事,不可以出示外人者。戴璐吴兴诗话不录长生挽佩荃两诗中涉及织素图之一首,殆亦由诗语过于明显故耶?)今此首诗八句中即有两句涉及端生,可依此推论,作诗之时,端生已死,范某已归。此案既无问题,诗语涉及,亦无妨碍。此点正与陈桂生请王昶为其祖诗文集作序之事,同一心理,同一环境。俟于下文详辨证之也。
陈端生之卒年虽甚难确定,然有一旁证,得知端生至少在乾隆五十四年秋间犹生存无恙,可据下引材料,推测决定也。
戴佩荃织素图次韵诗云:
貌出青娥迥轶尘,淡妆不逐画眉新。分明锦字传苏蕙,绝胜崔徽传里人。
轧轧声频倦下机,讵将远梦到金微。西风听彻寒砧急,霜叶檐前尽乱飞。
十三学得厌弹筝,颇耐西南渐有声。女手掺掺劳永夜,七襄取次报章成。
又陈长生挽戴苹南(佩荃)诗云:
桂花香满月圆初,惊说乘风返碧虚。料得广寒清浄地,修文正待女相如。(此首亦见戴璐吴兴诗话壹贰,但无第贰首。殆有所隐讳而不录耶?)
尺幅生绡点染新,十行锦字为传神。而今留得清吟在,说与图中织素人。
上引戴佩荃陈长生之诗,当载于苹南遗草。寅恪未见原书,仅间接从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第贰编第肆章所引得知。
又戴佩荃之父戴璐所着吴兴诗话壹贰略云:
文人薄命,才女亦然。余女佩荃字苹南,幼慧学吟,长工书画。适赵日照。随翁鹿泉先生西江使署。忽画长亭分别,神貌如生,并系以诗。未几殁,年仅二十三。余哭以诗,一夕成二十三章。最痛者云:「凄绝霜高夜向阑,无言呜咽泪珠弹。岂期马角无生日,望断庐峰面面峦。」
吴超亭同年挽诗(寅恪案,超亭为吴兴宗之字,此诗亦见阮元两浙??轩录肆拾闺秀类,盖从苹南遗草录出也。)[略]云:「天女香随花雨散,苏姬才薄锦纹回。尊章泣月惊秋到,慈父牵情促梦来。」
内弟冲之(寅恪案,戴璐室沈芬亦能诗,见吴兴诗话壹贰。)句云:「柳絮椒花未足推,爱伊才德一身赅。芳龄正好图团聚,大药何期莫挽回。秋月满轮人遽去,西风卷幕客重来。征衣渐觉惊寒至,刀尺凭谁为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