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谑茶骗酒东风词(2 / 2)

听了这话潘丙在旁偷笑。杨道士不知是计,点头答应。

苏学士指着雪堂外头:“就以院中那树红梅为题吧。”略一凝神立刻念道: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志,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诗”岂是凡品?一首诵罢,杨道士和潘丙齐声喝彩。哪知苏学士意犹未尽,立刻又念一首: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数点微酸已著枝。”

这一首比刚才那个越发精彩,简直是咏梅诗中的绝品。杨道士连连鼓掌:“贫道是蜀中人,平时不觉得怎样,今天遇上苏学士才知道蜀地出奇人!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蜀中天府地,尽出这种老实人,上了人家圈套还在这里夸赞。苏学士也不客气,顿时就有了第三首: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秾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画新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念罢,就问潘丙和杨道士:“我已有了三首,两位也和三首吧?”

潘丙忙摆手:“夫子何等境界!我那些歪诗拿不出手,认罚认罚!”杨道士写诗的本事还不如潘丙,就跟着他说:“贫道也罚酒吧。”

雪堂内外几个人,就等道士这句话!

听了这话,朝云立刻从外头进来,把一壶热酒、两只陶碗摆在杨道士和潘丙面前。苏轼亲自给两人各倒了一大碗酒。潘丙知道这酒的拙劣可恶,并不急着入口,杨道士哪知道碗里是什么?端起来就喝!只一口,顿觉酸苦难忍,实在咽不下去,好在还算敏捷,急忙扭身,“噗”地一声全吐在地上,却已呛了喉咙,两眼流泪,咳嗽不止,半天才喘过一口气来,指着碗问苏学士:“这是什么!”

苏轼忙说:“这是我自己酿的酒,道长觉得如何?”

杨道士尝尽上等佳酿,如今撞上苏家的劣酒,满嘴酸涩,舌头都麻了:“这酒吃不得!”

听了这话潘丙知道机会来了,忙在旁笑着说:“道长是酿酒的高手,指点一二如何?”

到这时杨道士才明白,原来这两个家伙是合着伙来骗他酿酒的秘方!哪肯轻易掏出,指着酒叹道:“如此拙劣之物实在无可救药,贫道‘指点’不来。”

见杨道士想混过去,苏轼忙说:“刚才与道长约定,我写一首诗,你喝一碗酒,如今我写了三首诗,道长也得喝三碗酒。这才一碗,还有两碗要喝。”拿起酒壶满满倒了一碗送到杨道士面前。

面对如此劣酒杨道士已经丧胆,听说还要连喝两碗,顿时魂飞魄散:“这酒无论如何不能再喝了!”

一听这话苏学士顿时变了脸:“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道长有言在先,岂能食言?”潘丙也在边上帮腔:“道长刚才确实说了,老苏写一首诗,你喝一碗酒,如今一碗尚未喝尽,还有两碗也要喝。”

眼看没路可走,杨道士愁眉苦脸端起碗来,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勉强喝了口酒,咬牙皱眉吞落肚里,再喝一口,想不到这次却忍不住,咽不下,又吐在地上,只得跟苏学士商量:“实在不行,夫子不要难为我了。”

见杨道士推三阻四,苏轼忙说:“酒令如山,岂可相违?”拿过纸笔就在桌上写了一支“判词”:“道士某,面欺主人,旁及邻生。侧左元放之盏,已自厚颜;倾西王母之杯,宜从薄罚。可罚一大青醆!”

左元放,是三国时著名的神仙左慈。相传曹操听说左慈的神通,把他叫到府上要害死他,左慈变出种种法术戏弄曹操,最后请求与曹操共饮一盏。取过碗来用发簪一画,一碗酒从中分为两半,自己饮了一半,另一半奉与曹操,曹操生性多疑,见此怪事哪里敢喝?左慈自己把这半盏酒喝了,把碗往空中一抛,那碗在房梁底下忽忽打转,引得众人去看,半天才落,回头再看,左慈已经无影无踪。至于西王母的瑶池仙酒,自然不必说了。

苏学士以左慈、西王母的仙家美酒和自家劣酒相比,倒真有些“厚颜”的味道。然而“可罚一大青醆”这话着实吓人。杨道士知道今天这事混不过去,只得长叹一声:“恨贫道没有左慈的本事,不然早已借酒遁去——既然如此,我把酿酒的方子告诉学士吧。”

其实杨道士有心把酿酒秘方送给苏学士,刚才一切不过玩笑而已。听他说了这话,苏学士忙拿过纸笔。杨道士说道:“酿酒先制酒曲。把发好的面饼掺些姜汁上锅去蒸,蒸得面饼上裂缝条条,就用绳穿起来放在风口处吹干,这就成了酒曲子。放得时间越久,酒曲的劲道越大。”

“有了酒曲,再淘出上好精米五斗,先取三斗米,加酒曲面饼四两,加少量水,让酒曲和米溶在一处,然后放在瓮里压实,中间留个‘小井’以便酒浆渗出。大概六天以后,‘小井’里满是酒浆,这是原浆,味道苦辣,不能喝。此时你手里还有两斗米,分成四份,每份五升,加酒曲二两,同样用水溶开,仍然投入瓮中压实。这样每三天加料一次,每次都是五升米,二两酒曲。”搬起手指头算道,“第一次加料是三斗米,四两酒曲,六天而成;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各加米五升,酒曲二两,前后一共十五天。十五天以后,烧一斗开水,晾凉倒进瓮里,让水和酒混合,存放五天就可以滤酒,这时大约能得酒两斗五升,但这个酒味道太硬,还不能喝。”

“此时你手里还有五升米,加入四两酒曲,一斗五升水,放在一起熬成粥——这个粥要先熬成,放在一旁待用。等把瓮里的酒滤出来以后,立刻把粥倒进去,然后封住酒瓮,再等五天。五天后把新酿成的酒取出,约有一斗五升。把这一斗五升新酒和前头滤得的两斗五升酒混在一起,共得酒四升,味道可比琼浆玉液。”又嘱咐苏学士,“我所说的时间都是最短的,为的是速成好卖。学士酿酒是自己喝的,可以把时间延长些,酿出的酒味道更好。”

得了杨道士的秘方,东坡居士如获至宝,当天晚上就蒸了一大锅面饼挂在外头晾着。几天功夫酒曲已得,立刻刷瓮、淘米、煮水,忙碌一天,到黄昏,全按道士吩咐弄好了,又等五天,开瓮一看,“小井”里果然有酒,虽然杨道士告诉他“这酒还吃不得”,东坡居士心急嘴急,还是忍不住尝了一下,果然又苦又辣。咧着嘴又按人家教的再加米进去,这次不敢再尝,连着加了三回米,等了二十天,头和酒酿出来了,又熬粥倒进瓮里封好,再等五天,二和酒也成了,两下兑在一起,又等了五天,好容易诸事齐备,开了瓮,只闻得香气扑鼻,急忙取出一尝,真是美味!

美酒酿成,苏学士乐得又叫又跳像个孩子。依他的主意,先守着酒瓮喝个烂醉再说!朝云忙说:“既然庆祝,就该有酒有菜慢慢享用,你只管守着瓮一碗接一碗地喝,像什么样子!”把苏学士撵到厨房里炖了肉,烧了菜,夫妻二人对饮庆贺。

两碗好酒下肚,苏轼有了三分醉意,把干儿抱到膝上,拿筷子蘸酒让孩子尝,哪知干儿受不了这味道,顿时哭了,苏轼赶紧哄他,半天才好,又挟一点肥软的肉给孩子吃,干儿刚受了捉弄,不信父亲,扭过头不肯吃,嘴里“咄咄”有声,像在埋怨父亲似的,朝云看着直笑。东坡居士倒有话说:“这孩子懂礼数,知道肉食难得,舍不得吃,让我这老头子多吃几口。”

苏学士最会鬼扯,朝云根本不信,故意问他:“还有这个讲究?”

苏学士忙说:“孟子曰:‘四十非帛不暖,五十非肉不饱。’圣人之言还能有错?”

朝云瞟了丈夫一眼:“干儿没读过《孟子》……”

不等朝云说完,苏轼赶紧抢过话头:“你最近不是在读四书吗?干儿这么聪明,也许是你读《孟子》时他听见了!”

朝云笑着说:“对呀,干儿没读过《孟子》,我可读过!孟子说的是‘五十非肉不饱’吗?”

其实孟子说的是“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意思是说五十岁的人已经衰老,要穿最好的棉衣御寒;七十的人体虚气弱,要用肉来补养。苏学士说瞎话哄人,早被朝云听出来了,只得低头:“想不到夫人如此博学,在下任罚。”

苏学士玩笑百出,朝云笑不可禁,嘴里偏说:“我才懒得罚你。”

朝云本就天姿丽质,如今喝了些酒,面带娇容,这一笑美如朝霞,艳比桃李,苏学士情不自禁,笑着说:“你不罚我,我自己罚。”又喝一碗酒,立刻填了一支《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东坡居士写给爱人的词中,这一首大约是最华美的。尤其无意间一问一答,实在有趣。

彩云何事下巫峰?杨花勾引嫁东风……两人间的姻缘,朝云一生心愿,全在这词句里。若苏学士能读懂自己写的《南歌子》,他和朝云之间会比如今更幸福、更快乐。可惜写这词的却是个笨人,后知后觉,到明白,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