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神奇的摩顶(2 / 2)

辩才和尚早就等在方丈室里,见苏轼把孩子领来了,根本不问病情,先把孩子抱在怀里,笑眯眯地和他说了几句话,果然如苏学士所说,苏迨聪明活泼,有问有答,又让苏迨在方丈室外的石板路上走了几个来回,这孩子平时娇气,却肯听老和尚的话,乖乖走了几圈儿,也不见异样,辩才心里大概有了数儿,就问苏轼:“学士打算让贫僧怎么治呢?”

苏学士来时早已想好了:“我想让这孩子亲近佛法,或有益处。”

辩才点点头:“《法华经》所载,佛祖为摩诃萨摩顶受戒,亲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传无上正等正觉法力。如今贫僧也为公子摩顶受戒,使之亲近佛法。”领着苏迨走到佛像跟前,在蒲团上跪倒,以右手摩其头顶,口中祝诵道:“形质超然,人中麒麟,他日所成,不可限量。”

辩才和尚替孩子摩顶,其实不为治病,而是在哄孩子的父亲,让苏学士放心。摩顶已毕就回头问苏轼:“我想留这孩子在庙里住十天,十天以内不可与父母相见,不知学士能割爱吗?”

苏轼忙说:“我听大师的。”又把孩子拉过来,在他耳边细细嘱咐,让他留在寺里听方丈的话,不准哭闹。

不等苏学士把这些没用的话说完,辩才和尚已经拿出一只涂着金漆的小木鱼递给苏迨,让他敲打着玩儿,手指着佛像给孩子看,问他:“你看这个佛爷好看不好看?他手里那个净瓶儿有法力,你去摸摸吧。”抱起孩子去摸泥塑手里的法器,又冲苏学士做眼色,苏轼明白,趁孩子不注意,起身飞跑出去了。

等苏轼回到家,二十七娘才知道丈夫竟把孩子留在了庙里!虽然丈夫百般解释,说了孩子留在庙里亲近佛法的种种好处,二十七娘也信这些,可苏迨从出生就没离过母亲的视线,忽然不在家里,种种关切百爪挠心,头两天勉强过得去,到后来越想越觉得不妥。

二十七娘平日温顺没主意,只知道听丈夫的话,这一次关爱至深,心急火燎,连脾气都变得暴躁起来,后面几天跟苏轼反复吵闹,逼着他赶紧把孩子接回来。苏轼心里记着与辩才的十日之约,推三托四总不肯到庙里去。

熬到第七天,二十七娘方寸已乱,坐立难安,把丈夫催逼得好像火上房一样,争吵无果,干脆撂下一句话,天亮后自己上山去接孩子!

女人下了决心,神鬼都要退避。面对夫人的执拗苏轼毫无办法,只得答应夫人,第二天一早就到天竺山去接孩子。

早先明明有十日之约,可苏学士到底提前两天上了山,辩才和尚阅历丰富,早看透了人情世故,对苏轼的急切、夫人的催促心知肚明,故意要开玩笑,只问:“贫僧与学士约好十日后来接孩子,怎么提前两天到了?难道苏学士公务闲暇想在我这庙里住两天吗?”

被辩才和尚一顿取笑,苏子瞻羞得满脸通红,只得老实答道:“不瞒大师,内人心小嘴碎,逼得太紧,实在没办法。”

听了这话辩才忍不住一笑。苏轼心胸豁达,不以惧内为耻,也跟着笑了起来。接着问:“小儿这几天给大师添麻烦了吧?”

辩才连连摆手:“天下最乐莫过于童子,令郎聪明活泼,看他奔跑玩乐,贫僧都觉得年轻了十岁,哪有什么麻烦?”

苏轼把孩子送到天竺寺,是想借佛法治孩子的腿疾,忽听辩才说这孩子“奔跑玩乐”,不觉一愣。辩才已经看了出来,也不让苏轼着急,拉着他的手穿过僧房进了后院,还没见人影,先已听到孩子的笑声。

走出柴门,面前是一片青菜园子,两个年轻僧人正弯着身子在园中除草,苏迨手里拿着个旧衣服缝出来的小布人儿,嘴里“哦哦”地叫着,在园子边、树阴下到处乱跑,一个十四五岁的小沙弥跟在身后,似追不追地陪他玩闹。

见父亲来了,苏迨飞跑过来,靠着父亲的腿亲热几下,又举着手里的布人儿让苏学士看,苏轼见儿子玩得满头大汗,正想问几句话,苏迨嘴里“哦”地欢叫一声,又跑开了。

八天前苏迨是被父亲背着进山门的,哪知几天功夫竟成了这样,苏学士简直目瞪口呆! 辩才笑道:“让孩子在这里玩吧,有人看着不要紧,咱们到屋里说话。”拉着苏轼在柴房里坐下。苏轼已经等不急了:“这孩子究竟是何病症,怎么好得这么快?”

辩才倒了杯白水递到苏轼面前:“跟你说实话,这孩子根本没病,他的腿脚不好,都是被你们这些做父母的惯出来的。”

听了这话苏轼更觉不可思议:“怎么会呢!”

辩才淡然一笑:“所谓‘事莫关心,关心则乱’。这孩子出生时也许身体弱些,却无大碍,可做父母的怀抱着巴掌大的小人儿,自然怜爱至极,从心眼儿就觉得孩子‘弱’,存了这个想法,处处都着痕迹。比如孩子不懂事,吃东西难免挑嘴,做父母的只知道爱他,一味惯着哄着,他不想吃饭就少吃几口,不爱吃的菜就不让他吃,结果把孩子的身体养得越来越弱,你们不知道这是挑食造成的,倒以为孩子天生身子弱,对他越发疼爱,平时也不放心让孩子出去跑动,只把他养在家里,又养出一个怕生的毛病来,年龄越大越不敢出门,也没有玩伴。如此闷在家里,腿脚不得锻炼,胃口也不能开,食量更小,挑食更厉害,身子更弱,越这样你们越以为孩子有疾病,不敢让他玩耍。如此越宠越弱,越弱越宠,孩子胆量越来越小,身体越来越差,又有了怕生的毛病,你让他出去玩他也不肯了。又仗着父母宠爱,最知道使唤你们,动不动就闹脾气,走几步就要抱着背着,他这一闹,你们不知道是孩子宠坏了,冲父母撒娇,反以为他腿脚弱,走不动,于是要抱就抱,要背就背,越发惯得他不肯走动,两三年下来,真就像生了怪病似的。”

这几句话辩才大师不说,苏学士一辈子也想不到。现在人家把话说出来了,苏轼回头再想,句句不差。急忙双手合什连声道谢。半天又问:“这孩子的‘娇气病’大师又是怎么治的?”

“这‘病’好治!孩子的天性好奇,爱玩,只是见了父母就爱撒娇,在我这个生人面前却乖巧得很,我就给他讲些故事,让孩子信服我,然后领着他庙里庙外转悠,看山、看树、看佛像、看信众,大千世界有得是东西可看。到下午再找几个小沙弥给他做玩伴,有楼,让他去登,有树,让他去爬,一天也不闲。晚上不用管,一碗斋菜吃个精光,睡得也香甜,第二天还是如此玩乐。”辩才站起身指着在院里乱跑的“宝贝疙瘩”对苏学士一笑,“你看看,七八天下来就成现在这样了。”

辩才大和尚实在了不得,几天功夫,不但治好了孩子的病,就连孩子父母身上这个“病根儿”也找出来了。苏学士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回到家把孩子交到二十七娘手里,又把辩才和尚那些话对夫人说了,二十七娘高兴得抱着儿子直掉眼泪,立刻让苏学士准备礼物到天竺寺去拜谢上师。

大和尚度人是不用谢的,钱财礼品在和尚面前也没意思。好在苏学士有一项清雅的本事,回到房里关了门静坐半个时辰,写成一首好诗: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自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苏子瞻大笔如椽,果然了得。古来咏僧诗,至此为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