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这东西人人都有,朱厚照也是个人,他一样也有良知。登极之后自己都干了些什么,他心里清楚得很。只是平时任性惯了,从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明知做得不对,也照样放纵自己。可这次朝廷所有重臣一起联名上奏,直指朝政弊端,当面质问皇帝,终于逼得正德皇帝不得不第一次面对自己的良心。
人活一辈子,哪个没有良知?哪个不想做一番像样的事业?何况朱厚照是皇上,天命所归。一个皇帝该做什么,他心里都知道。早在做太子的时候,他也曾经设想过:将来自己当了皇帝,也要励精图治,做出一番事业。可惜这个被父母惯坏了的孩子太自私,太任性,太脆弱,太沉溺于享乐。很多事他明知道不对,只因为这样做比较简单,比较舒服,比较有“乐子”,就故意去做了连自己也知道是错误的事。
在这世上,被宠坏了的“孩子”多得很。对这些自私、任性的“孩子”,总还有人能管他,能说他。就算没人管、没人说,社会也不容他胡来,会给他种种教训,逼着他收敛。可惜朱厚照是个皇帝!集天下生杀大权于一身,他手下几千臣子、亿万百姓都是跪在天子脚下叩头的角色。这些人不敢正面质问皇帝,只能睁着眼说瞎话,认定引着皇帝做错事的就是刘瑾他们这几个太监。
现在满朝臣子联名上奏,斥骂的都是奸宦阉党,没有一个人敢对皇帝的自私、任性、胡作非为进行一句斥责,没人敢对皇帝是否蒙蔽了“良知”有一丝怀疑。结果就连朱厚照自己也以为他做下这些错事,不是因为他这个皇帝蒙蔽良知、自私任性,而仅仅是因为他受到了刘瑾他们这几个邪恶太监的“引诱”。
在这件事上,皇帝、内阁、六部九卿、科道御史都把问题的症结看错了。结果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最终演成了一出惨剧。
——问题的核心不是刘瑾,是正德皇帝本人!问题的症结不是太监们“勾引”皇帝,而是正德皇帝昧了良知!
面对满朝大臣联名递进的奏折,朱厚照的良知毕竟受到了触动。经过整整一天的思考,正德皇帝觉得也许自己该做一件正确的事了:就依群臣所言,把这几个太监处置了吧。
可话说回来,这个任性的皇帝也有感情。现在他知道自己错了,也有了悔改之心,可他仍然舍不得杀掉这几个从小服侍自己长大的近侍。可不惩办他们,又无法对天下人交代——尤其是无法对自己心里的良知做个交代。
最终朱厚照做了个决定:把刘瑾等八人遣往南京“闲住”。就是把几个老太监送到南京去为太祖皇帝守陵,让他们在那座空旷的陵园里看屋,洒扫,做些杂役,无人问津,直到老死为止。
这时候三位阁老正在签押房里候旨,每个人心里都是忐忑不安。
这三位老臣都曾追随弘治皇帝多年,办成了无数大事,偏偏就在裁撤太监这件事上,他们从没办成事。现在想让正德皇帝一举诛杀最宠信的八个宦官,能否成功,他们心里根本没底。三人正在提心吊胆地算计着,门帘一挑,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秉笔太监王岳进来了。
司礼监是宫里太监的头头,李荣、王岳又是司礼监的头儿。现在这两个太监显然是代表皇上和内阁谈判来了。
李荣、王岳二人都是弘治朝的老人儿,一个厚道,一个正派,和内阁关系不错,也讲理。李荣先开口说道:“几位老先生,陛下让咱家传个口谕:打算把刘瑾等八人遣往南京安置,不知几位老先生意下如何?”
听了这话,内阁三老又喜又忧。喜的是皇上终于肯听臣下的劝告,愿意制裁这几个阉党了;忧的是,自古都说除恶务尽,现在只是把几个太监遣往南京闲住,以后时间一长,皇帝又想起这几个东西来,难保不死灰复燃。刘健赶紧说:“这怕不妥!这八人最善于蛊惑圣上,就算到了南京,陛下心里难免会记着他们,过几年又召回来,终是祸患。”
其实李荣他们对刘瑾这几个家伙也很厌恶,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毕竟刘瑾他们也是太监,李荣对这几个人多少有点儿恻隐之心,就劝了一句:“老先生,这几个毕竟都是皇上身边的人,好歹给他们留些体面才是。”
这种时候刘健哪肯松口:“如果皇上能下决心诛杀奸佞,天下人人振奋,大明从此国运昌盛,这才真是陛下的体面。”
见首辅把话说得不留余地,李荣和王岳对看一眼,认认真真地问道:“这是三位老先生的意思吗?”
三位阁老都说:“正是。”李荣和王岳转身出去。
不一刻,两个太监又回来了:“三位老先生,皇上说了:可将这八人遣往南京,永不召回,只要内阁同意,明日即可传旨。”
想不到皇上还是这一套话,只是加了“永不召回”四个字。可天子的话就是王法,今天说永不召回,几年以后真就召回来了,又怎么办?谢迁忙说:“两位公公也知道,刘瑾等八人所作所为实在罪不容赦,请两位公公无论如何劝皇上一句:除恶务尽,请陛下一定要下这个决心!”
“这是内阁的意思吗?”
三老都答道:“是。”
两个太监又出去了。
眼瞅着两个太监走了,李东阳忽然对刘、谢二人说:“两位,我有个想法,若陛下再派人来议时,咱们不妨答应把刘瑾等人遣到南京安置。”
李东阳的话一出,刘健、谢迁大吃一惊:“西涯这是什么话!”
李东阳也知道自己这样说两个老伙计要生气,可他心里的考虑也不能不说出来。他对二位说:“皇上年轻,又比较任性,现在他专宠刘瑾这帮人,阁臣一味相逼,非要杀了刘瑾,万一皇上对内阁产生不满,忽然改了心意,事情反而麻烦。不如先借着皇上的话头儿把这些人赶出京城,然后辅佐陛下革除弊政,认真先做几件实事。等皇上看到了革新政局的成效,一心一意认真治理国家,哪还会想起刘瑾这几个奴才?那时候刘瑾等人杀与不杀,也不太要紧。”
李东阳这个人极其聪明,他脑子里想的不光是朝局,还有小皇帝的脾气秉性。
当今皇上是个怪人,任性至极,为人行事不能以常理揣度。在这件事上李东阳比其他人多想了一步。也就是说,他把整件事的方方面面考虑得比较周全。
可现在满朝大臣都在气头儿上,刘健、谢迁的思路难免有些偏激,听不得这样的话。李东阳话音刚落,刘健已经厉声问道:“西涯怎么说这话!像刘瑾这等祸国之辈,不杀不足以正纲纪!况且此次六部九卿联名上奏,大家都要诛杀刘瑾,现在稍一让步,只会前功尽弃!”
谢迁也说:“对呀,这几个奸贼到了南京,皇上心里一定还挂着他们,不知什么时候又召回来,那时死灭复燃,定成大祸,在这上头千万要咬死,绝不能姑息养奸!”
见两个老伙计疾言厉色,李东阳只得不言语了。
这时李荣、王岳又进来了:“皇上说了:还是把刘瑾他们遣往南京的好,请几位老先生再考虑考虑。”
眼看小皇帝接二连三派人来为这几个奸贼说情,刘健真有点儿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了,拍案而起:“两位公公是先帝身边的旧臣子,咱们就直说了吧!以前先帝在位时亲近大臣,听言纳谏,大明朝海晏河清,一片盛世气象!先帝驾崩之前抓着我的手托付大事,我等身为辅臣,忝列朝班,讳执权柄,岂敢稍有懈怠!现在新君登极未久,先帝陵土未干,朝局就已经败坏到如此地步!究其原因,皆是因为刘瑾乱政!刘瑾等人不除,国无宁日。我等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眼看刘健把话说到急处,谢迁也沉不住气了,在旁高声道:“两位公公,咱们都是追随先帝的旧臣,也都是眼看着皇上长大的,怎么忍心看着大明基业败坏,看着黎民百姓受苦,看着皇上落个骂名!我等血肉之躯都是国家所有,但求忠谏,不恤自身!还请两位公公帮帮忙,在天子面前说一句话,除去这几个奸佞,让大明重回盛世,咱们对皇上也算尽了忠,对先帝也有个交代。不然,死不瞑目哇!”
见谢迁说得声泪俱下,李荣、王岳不禁动容。王岳一拍胸脯:“三位老先生说得对,为国除奸,义不容辞!我现在就回宫把内阁之言如实上奏,咱这些做奴才的也尽力劝说皇上几句!明日早朝,就请三位老先生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当殿奏请陛下,一定要一鼓作气诛除奸党,还大明社稷一股正气!”
王岳这番话实在振奋人心!
当天回府后,刘健、李东阳、谢迁各自联络六部九卿官员,大家一致商定:明日早朝所有人一起当殿奏请天子,务必诛除奸宦,重整朝纲。
现在除了皇帝尚未明确表态,大明朝所有政治力量都已经结成了一体,一心一意要扫除奸党!要是这样都不能成功,那大明王朝就没有正气可言了;天下人对这个朝廷,也不敢再有什么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