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孩子最好的资源(2 / 2)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晚上睡觉总是很晚,我说了她也不听,只好去求助她的幼儿园老师。老师帮我出了个主意,她让我画一棵大树,如果女儿按时睡觉就在这棵树上画一个果子,画满了就可以得到奖励,我用这个方法成功帮女儿养成了按时睡觉的习惯。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行为心理学中常用的“正向强化法”。

女儿上了小学后,数学学得不是很好,我便在一次家长会后求助教女儿数学的张老师。老师让我准备一些小东西,说她会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把这些小东西作为奖励颁发给孩子。我和几位家长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离开学校后立即着手去办。女儿那阵子非常迷恋软陶做的各种艺术饰品,我就买了几个软陶做的陶人和发卡,送到了张老师那里。

过了几天,女儿放学后拿回来一个小陶人,兴奋地告诉我,张老师给她发奖品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她原因。女儿便说,数学课后,张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里,悄悄拿出那个小陶人,跟她说:“李若辰,你最近数学进步很大,这是老师给你的奖励。老师知道你非常喜欢软陶,特意给你选了这个小人。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别的同学并不知道,你可要保密哦。”

女儿给我描述这一切的时候,我看得出来她的激动、得意和骄傲。因为这个小奖品老师只发给了她一个人,别的同学都没有得到,在她看来,老师是肯定她的进步才给她这个奖励的。她本来就喜欢张老师,这样一来,对张老师的印象更加好了。

第三,讲究和老师沟通的方式。

既然我们把老师看作孩子成长团队中的一员,那么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特别重要。其中大有学问,而且要讲究技巧。

第一点,找老师不要太频繁,一个学期一两次即可。

我自己做过老师,知道老师的辛苦,他们平日里时间很紧张。家长频繁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很可能打乱老师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老师们白天上课,课余时间要批改作业,班主任还要做学生工作,每天都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轻易找老师。

第二点,多找孩子薄弱科目的任课老师。

孩子哪门功课存在问题,就多找该科老师交流,商量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孩子已经学得很好的科目,就没有必要再去给老师们添麻烦了。我就从来没有单独跟女儿的地理和历史老师聊过天,只是在家长会上听他们讲讲孩子大致的情况。因为女儿的地理和历史学得都很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她只要跟着老师认真学,一定没有问题。

第三点,找老师前打好腹稿。

我每次跟老师交流前,都会先在心里想好自己要说的话。老师每天管那么多孩子,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家长们可以提前把自己要咨询的内容捋一捋再找老师沟通,也可以在纸上列出核心问题,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不会漏掉关键信息。

有时候开完家长会,不少家长都觉得好不容易见到老师,想跟老师多聊聊。但有的家长缠着老师,滔滔不绝,说个没完,就不是很合适了。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一位家长跟老师说了半天,最后老师无奈地问:“您想要我做什么呢?”这样不仅耽误了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时间,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跟老师交流,只要把关键问题沟通清楚即可,实在没必要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