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最后这一句是1919年增加的。这一点,在弗洛伊德1910年致纽伦集会议的信中提到了,又见于《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的最后一章,标准版,第18卷,第142页。]
[139] 见赫兹菲尔德的著作(1906,第32页):“大天鹅”似乎是指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座叫蒙特·西西里的小山(西西里在意大利文中是“天鹅”)。
[140] [1919年增注]这个记述依据保罗·费德恩(Paul Federn)和穆里·沃尔德(Mourly Vold,1912)两位挪威科学家的研究,沃尔德与精神分析学没有关系[也参见《释梦》(1900),标准版,第5卷,第394页]。
[141] 见肖恩翻译的瓦萨利的著作(1843,第39页)。
[142] 这些信及相关的各种问题见孟兹的著作(1899,第82页以下),真正的原文和其他有关的注释可以在赫兹菲尔德的著作(1906,第233页以下)中找到。
[143] 肖恩(1843,第8页)的著作中谈道:“甚至他花了一些时间画绳结,顺着绳结的绳头到另一头,直到我们可以看到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图。这类非常复杂漂亮的设计被刻在铜板上;在它们中间能够读出‘列奥纳多的芬奇研究院’的字样。”
[144] 这种批评可相当普遍地运用,但目标却不能是列奥纳多的传记作家们。
[145] 见温·塞德雷斯的著作(1909,第2卷,第271页)。
[146] [无疑这是暗指弗洛伊德深受其影响的弗利斯的观点。参见他的《性学三论》(1905),标准版,第7卷,第216页。然而,在“双侧对称”的特殊问题上,他们两人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参见标准版,第59页注释①。]
[147] “恋亲丛”系精神分析术语,与“双亲情结”(parental plex)内涵相同。指以母亲或众亲为核心的爱恋性的心理情感,亦即子女对异性父母的性恋,包括“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中译者
[148] 见赫兹菲尔德的著作(1906,第11页)[似乎是暗指大家非常熟悉的哈姆雷特的名言:天国人间事真多,荷拉提奥,比你在哲学梦想中的还要多]。
[149] 本文最早匿名发表于1914年《意象》杂志第3期,文章之前有这样一段编者按语:严格说来,尽管这篇文章不符合本刊接受稿件的条件,编辑还是同意刊登。作者属于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圈子,而且作者的恩维方式实际上类似于精神分析的方法。
[150] 即《哈姆雷特》。——中译者
[151] 第一次上演可能是1602年。
[152] 根据亨利·汤德(Henry Thode,1908,第194页)的说法,这座雕像建于1512~1516年间。
[153] 亨利·汤德,《米开朗基罗:对其作品的批判研究》(1908)。
[154] [见本书插画。]
[155] 引自汤德,《米开朗基罗:对其作品的批判研究》,第197页。
[156] 应该指出,仔细安排在坐像膝上的披风就使得贾斯蒂的这一观点不能成立。相反,这种安排使我们这样假设:摩西先是从容地坐着,后来才被突然发现所惊动。
[157] [见前注。]
[158] 尽管朱利亚诺(Giuliano)在美第奇教堂(Medici Chapel)中从容的坐像的左脚也同样从地面抬起。
[159] [他的首批论文是用德文发表于1874~1876年间。]
[160] 顺便说一句,维也纳造型艺术学会的收藏品中,有一座摩西的石膏雕像,在雕像身上,他们十分错误地复制了这一点。
[161] [厄内斯特·琼斯(Er Jones)曾建议,弗洛伊德在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所描绘的感情方面,曾试图将其部分观点接近于持不同意见的阿德勒和荣格,这一时期这项内容充斥于他的头脑,便形成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对历史人物摩西的兴趣,在他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摩西与一神教》(1939a)中也表现出来。]
[162] [起初,弗洛伊德为其“不合时宜地引用鲁瑟的译文”而表示道歉,斯(Jas)一世核定发行的英译《圣经》。]
[163] “但是,他并不是要站起来,或准备站起来;雕像的上半身挺得笔直,而不是像运动之前那样向前倾,以求平衡的变化……”(劳埃德,1863,第10页)
[164] “这样的描述破绽百出。一束束胡须只是被右手绊住了,不是握,也不是抓,抱或者捋。即使绊,也是短暂的——暂时被绊住了,手很快就会松开胡须,让其自由飘落。”(同上,第11页)
[165] 参阅费楼波-米勒和艾克斯坦(FüL?p-Miller ae,1926)有关这一方面的讨论。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920)写道:“他并未被资产阶级的道德樊篱所阻止,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他的生活中他在违法犯罪方面究竟走了多远,以及他描写的角色中的犯罪本能在他身上实现了多少。”对未成熟姑娘进行性攻击的主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出现多次,尤其是在他死后出版的《斯达沃罗京的忏悔》和《一个伟大罪人的一生》两本书中。
[166] [参见弗洛伊德《癔症发作概论》(1909a)一文。]
[167] 见莱尼·费楼波-米勒的著作(1924)[也见于艾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921)对他父亲的描述一文(1921)]。资料中特别有趣的部分记述了作家童年的“一些可怕、难忘和苦恼的事情”。他的病的最初迹象就可以追溯到这些事情上去(见苏沃林[Suvor]发表在1881年《新时代》报上的文章。转引自关于费楼波-米勒和艾克斯坦的著作的介绍文章,1925)。也见于奥罗斯特·米勒(Orest Miller)的著作(1921),他写道:“然而有另外一个特别的关于法奥德·米海洛维奇(Fyodor Mikhailovich)疾病的例证,即他的病与他青年早期的生活有关,并且与他和其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一次悲剧性事件有关。但是,虽然该例证是由法奥德·米海洛维奇的一位亲密好友提供给我的,但我却不能令自己精确和圆满地复述他的经历,因为我没有关于此传说的任何其他方面的证据。”传记作家和研究工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168] 许多记述,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记述,都表明与此说法相矛盾,认为在西伯利亚被流放期间表现的是残留的癫痫症特征。不幸的是,这里有理由不相信神经症者的自传叙述。经验向我们表明:神经症者的记忆采取了歪曲的形式,它意在阻断不合意的原因联系。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监狱里的禁闭生活显著地改变了他的病情却是事实。参见费楼波-米勒的著作(1924,第1186页)。
[169] [这个说明,弗洛伊德在1897年2月致弗利斯的信中已经表述过了(弗洛伊德,1950a,信58)。]
[170] 参见《图腾与禁忌》(1912~1913),第四篇,第五章。
[171] [参见《来自罪恶感的犯罪》,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性格类型》中的第三篇文章(1916d),标准版,第14卷,第332页。]
[172] 有关他发作的意义与内容的最好描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提供的。他告诉他的朋友斯特拉克霍夫(Strakhov)说,他在癫痫发作之后的易怒和沮丧是由于这样的事实:他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不能从他身上的未知的罪疚感的负担中摆脱出来,他犯了很大的罪过,这使他压抑(见费楼波-米勒的著作,1924,第1188页)。在这些自我谴责(self-aations)中,精神分析学看到承认“心理现实”的征象,它努力使未知的罪恶被意识所认识。
[173] [在德语中(也在原来的俄语中)这个比喻是“一根能两头伤人的大棒”。康斯坦·加耐特(stance Grart)的英译作为:“两边能切割的小刀。”这句话出现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第十二卷第十章中。]
[174] [对这一观点在一个现实罪行案例中的实际运用的论述在弗洛伊德《专家对霍尔斯曼病例的意见》(1931d)第251页br>
[175] “主要的是赌博本身,”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发誓,贪婪钱财并不是我赌博的目的,虽然上帝知道我极其需要钱。”
[176] “他总是在赌桌前,直到输掉所有的东西,彻底破产。只有当伤害达到彻底的程度,魔鬼才从他的灵魂中逃走,并为创造天才让路。”(费楼波-米勒和艾克斯坦的著作,1925,第1卷,第36页。)
[177] [在1897年12月22日致弗利斯的信中,弗洛伊德指出:**是“原始的沉迷”,所有以后的沉迷都是它的替代(弗洛伊德,1950,信79)。]
[178] 这里表达的许多观点可以在乔兰·纽费尔德(Jon Neufeld)的一本杰作中见到(1923)。
[179] 毫无疑问,艾丁根(Eitgon)一直催促弗洛伊德完成这篇论文(琼斯,1951,第152页)。
[180] [赖克写道:“克制曾是道德的尺度;今天它只是尺度之一。如果它是唯一的一个,优秀的公民和庸人——他怀着迟钝的感觉屈从于权威们,并且由于他缺乏想象力,克制对他就更加容易,他在道德方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显得更加优越。”]
[181] [虽然弗洛伊德心存此文也许会再印的疑问,但好像在《意象》杂志刊出此文之前,赖克已给弗洛伊德看了他的批评文章。]
[182] 这实际上不只在美国是这种情况,英国也如此。
[183] 在法国同样如此。
[184] 在《浮士德》剧中第一部第四场中关于学生的场面。
[185] [“I Anfang war die Tat”(出自《浮士德》剧中的台词,第一部,第三场。)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1912~1913)中用了同样的话作结尾。]
[186] 约翰·内斯特罗伊(Joharoy,1801~1862),维也纳著名的喜剧和滑稽剧作家。
[187] 心理仪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
[188] [汉斯·法伊英格尔(Hans Vaihger,1852~1933)。他的哲学体系在《似乎哲学》(1911)中做了阐述。奥格登(C.K.Ogden)的英译本出现于1924年,题目是《“好像”哲学》。这本书在讲德语的国家里相当流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弗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c)的第5章末尾对此做了长篇讨论。]
[189] [这里的德文“Bwst-se”,字面意思为“被意识到的”。这个词(基本的词性是名词“意识”)当然通常不用连字符。这里的连字符表明:弗洛伊德强调“bewst”一词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参见弗洛伊德的论文《论潜意识》(1915e,标准版,第14卷,第165页注)里编者的注释。这个词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1923b)的第一章接近开端处以同样方式和同样目的被分割开来,而印的是两个分开的字却没用连字符相连。这里的连字符只见于1926年的版本。而在后来的德文版中,连字符被错误地省去了,而把两词放在了一起。]
<!--PAGE 10-->[190] [该词“自我分析”(self-analysis)现在被通常作为“训练分析”(trag analysis)。“自我分析”的真实含义在下文会提及(弗洛伊德,1926c)。]
[191] 席勒:《世界的性质》。
[192] [该词德文为“Trieb”(本能)。对该词有各种译法,最通用的译文为“drive”(做“驱力”解),在“标准版”里用了“stct”(本能)的译法的原因在第一卷《1896“绪言”概况》中讨论过了。]
[193] [参见弗洛伊德的《神经症与精神病》(1924b)。]
[194] [毫不怀疑是托尔斯泰和他的追随者们。见《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的论文(1915a,标准版,第12卷,第161页)中有同样的论述。]
[195] 参见《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中类似的一段话。
[196] [在第一版,该词是德文的“?serungen”。在后来的版本中写成了“?nderungen”(“变化”之意),也可能是印刷有误。]
[197] [参考弗洛伊德后来论述此题的文章(1937d)。]
[198] [这句话是德文:“W?r ich besonnen,hiess iicht der Tell”席勒的剧作《威廉·退尔》,第二幕,第三场。]
[199] [这一节的大部分材料来自于弗洛伊德早期有关分析技术的论文,有某些段落几乎与原文一模一样。]
[200] 即给他的不是私掠船(Privateer)的执照。
[201] [当然这是指魏玛共和国的时代。]
[202] 出自于腓特烈大帝的谚语:“在我的国家,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方式拯救自己。”
[203] “Laissez faire”,自由贸易,不干涉,放任主义。原指19世纪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的口号,弗洛伊德在此引申为对精神分析的政策。——中译者
[204] [参见阿伯拉罕(1924),英译本,1927年,第450页及下页。]
[205] [德文为“Seelser”(关心灵魂者)。弗洛伊德在他给普费斯特(1913)的一本书的前言里提到,在新教徒国家,关心灵魂的工作必须是由具备资格的人去做。]
[206] 这是一部德文流浪汉小说。1912年被译成英文。——中译者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