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册) > 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与无偏见的人的谈话04

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与无偏见的人的谈话04(2 / 2)

[12] [有关格拉迪沃这一名字的解释详见第50页(指标准版第9卷页码,下同——中译者)。]

[13] [原文是“奥古斯特”(Augt)和“格莱特”(Grete),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语中常有用这两个姓的情侣。]

[14] 见《格拉迪沃》第51页。

[15] [19世纪后半期一位著名的动物学家。]

[16] [Albergo del sole,意为“太阳旅馆”。]

[17] 第二人称单数形式。到目前为止,在汉诺德与格拉迪沃的谈话中,他一直使用第二人称单数形式,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个代词是古典用法。然而,现在他开始发现他与之交谈的是一位现代德国姑娘。他感到第二人称单数似乎显得太熟悉,太亲密了。而格拉迪沃在她谈话的整个过程中,却一直在使用第二人称单数形式。

[18] [“Sie”,德语第三人称复数形式,通常用在正式场合来代替第二人称单数du。]

[19] [字面的意思是“炸鱼”。德语中的俚语,意指“少女”或“少年”。]

[20] [由此开始,她又恢复使用“你”这个第二人称单数。]

[21] 这类观念在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梦中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主流。参阅《释梦》(1900a)。一些充分证据收在《论梦》的第四章中(1910a)。

[22] [这是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前8)的一句诗(Epistle,Ⅰ,第10页,第24页)。在德文版里引用有错误。]

[23] [原文为拉丁文:Lascia Le doudia La Mateatica!]

[24] [德语词根“bert”或“brecht”相当于英语的“明快”,而“gang”相当于英语“走”。]

[25] [弗洛伊德在其以后的文章中,曾不止一次地借用庞贝城毁灭的例子来比喻“压抑”,例证参见在本篇文章(标准版,第10卷,第196~199页)发表之后不久又写的《对“鼠人”的分析》(1909d)。]

[26] [对照本作品的“后记”第94页。]

[27] [对《李尔王》中“虚无的前提”的进一步论述,见弗洛伊德的论文《三个小匣子的主题》的结束部分(1913,标准版,第12卷,第301页)。]

[28] [弗洛伊德对创造性作家提供的心理病理学材料的分析是在他死后出版的论文《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a)中出现的,可能写作时间早于本作品出版一两年。]

[29] 事实上,诺伯特·汉诺德的病态应该被诊断为癔病性幻想,而不是妄想狂。他的病情中没有妄想狂的表现。

[30] [比纳有关恋物现象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d)一书中有所介绍。1920年他又给该书加了个脚注,对比纳的恋物现象论提出质疑。弗洛伊德有关恋物现象的其他论述,可参阅同篇的另一脚注。]

[31] [为了与弗洛伊德后期及更详细的有关压抑的论述相一致,有关这一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著述。在弗洛伊德的论文《论潜意识》(1915e)中第三、四部分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论述。]

[32] 对照《一例癔症的分析片断》(1905e)。

[33] [对照《癔症研究》(1895)(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

[34] [参阅《释梦》,标准板,第4卷,第22页。]

[35] 参阅《格拉迪沃》正文(15)。

[36] [《释梦》,第四章,第187页;第五章,第372页。]

[37] 参阅我的第一篇《焦虑性神经症》论文(1895b)和《释梦》[标准版,第4卷,第160~162页;第5卷,第582页]——[《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b)]。

[38] “不,我没有听见你说的话,但当你要躺下睡觉时,我朝你喊叫。当时我就站在你身边,你的面庞如大理石般平静而美丽,我现在恳求你,像那天那样再次躺在石阶上。”

<!--PAGE 10-->[39] [本句的最后一个短语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前面的段落中,它与《释梦》开头一句相呼应。]

[40] [眼球突出的甲状腺肿症。]

[41] [参阅《释梦》,标准版,第4卷,第103~104页。]

[42] 参阅《释梦》。

[43] 同上。

[44] [弗洛伊德在其作品的许多地方都表达过这种观点。例如《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第七章第三节,《摩西与一神教》(1939a)第三章第二部分第七节里都出现过。]

[45] 《释梦》第五章。

[46] “返压抑”或译“压抑恢复”(return of the repressed),精神分析术语,指被压抑观念又恢复或回归到意识域。——中译者

[47] 红衣主教伊波里托·德埃斯特(Ippolito dEste)是阿里奥斯托(Ariosto)的第一个保护人,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奥兰多》就是献给他的。诗人得到的唯一报答是红衣主教提出的问题:“罗多维柯,你从哪儿找到这么多故事?”

[48] [参阅弗洛伊德的《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七章第七节。]

[49] [这是指歌德的剧本《托夸多·诺索》最后一场中主角兼诗人所吟诵的著名诗句:当人类在痛苦中沉默,神让我讲述我的苦痛。]

[50] 参阅弗洛伊德《释梦》(1900a)。

[51] [Der Tr?ur a helli Tag]

[52] [“Es Kann dir nix g’schehen!”这句话出自弗洛伊德喜爱的维也纳剧作家安泽鲁波(Anzengruber)之口。参阅《对目前战争与死亡的看法》(1915b),标准版,第14卷,第296页。]

[53] 参阅《诊自恋》(1914c),标准版,第14卷,第91页。

[54] [弗洛伊德在1898年7月7日致弗利斯的信中讨论迈尔(C.F.Meyer)创作的短篇小说的主题时,已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弗洛伊德,1950a,信92)。]

[55] [弗洛伊德把“前期快乐”和“额外刺激”的理论应用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四章最后一段中。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又讨论了“前期快乐”的本质。]

[56] 弗利斯断言,弗洛伊德对“双侧对称”(biterality)和“两性同体”(亦译“两性并存”bisexuality)之间存在一种联系的观点有疑问。他们之间的争论使彼此疏远。在下文(原文136页)中将间接涉及这场争论。

[57] 达·芬奇的名,全名为列奥纳多·达·芬奇。——中译者

[58] “左利手”(left-handed),俗称“左撇子”,指在活动中惯用左手或占优势的是左手。——中译者

[59] 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议记录(我们很遗憾没能引用)表明,在1907年12月11日的会议上,弗洛伊德作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撰写传记的某些说明。(参见琼斯,1955,第383页)。

[60] 艾玛·里希特(Ira Richter)在她最近出版的《达·芬奇笔记选集》的一条注释中指出这一点。她像普费斯特一样,把达·芬奇的童年记忆作为一个梦来解释。

<!--PAGE 11-->[61] 秃鹫未受精便怀孕的故事不能作为达·芬奇在婴儿时期已与他母亲结合的证据,虽然这种联系的存在不被这个特殊证据的缺乏而否认。

[62] [“世界喜欢使辉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这是席勒的名作《奥尔良少女》的诗句。这首诗被收入他的1801年版的剧本《奥尔良少女》,作为序诗,它被认为是对伏尔泰的《少女》的攻击。]

[63] 这是布克哈特(Jab Burckhardt)的话,被康斯坦丁诺娃引用(1907)。

[64] [圆括号里的词为作者1923年增加。]

[65] [他(列奥纳多)鞠过躬直起身子,然后坐到**,讲自己的病情和医疗条件。还说,因为他没能像应该做的那样去为自己的艺术而工作,他触怒了上帝和人类(见瓦萨利的著作(1919)。]

[66] 《论绘画》,见路德维希的著作(1909),还见于里希特的著作(1952)。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