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张闻天》(2 / 2)

一个人在历史上所以能站住脚,是因为他在理。本文写张闻天其人,其实也是通过他的故事来提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道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书写历史,任何英雄人物都逃不出历史规律的手心。一篇文章让人激动,靠情;让人信服并记住,却靠理。本文力求寓理于事,全文一万四千多字,绝大多数是在静静地叙述,翻检历史。真正说理的只有两处。这比过去写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文中都要少。这两处是:

一、文章的开头就是从理入手:

这是讲党史、党建的一个大道理。文章发表不久我去二炮为新闻班的学员讲课,政治部主任张西南同志主持讲座,在开讲前他居然把这一大段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说明这个道理打动了人。

二、靠近结尾处的这个长句:

风波

这篇文章发表前后磨难不少,它本身的经历已经构成一个传奇故事。

文章是2011年元旦上庐山采访,2月春节时写成,5月在《北京文学》发表,当时即引起很大社会反响。7月,正值建党90周年,此稿也倍受媒体关注。张的孙女特别来访作者表示感谢。2013年1月作者的散文集《洗尘》出版,《张》文收入书中。

张闻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张案又是“文革”中重大冤案。中央对张平反的态度是坚决的,事实也是清楚的。就是害怕人们不知,在文中还特意概括叙述:

应该说问题已经解决。

但是,政治层面解决的问题并不等于思想层面、舆论层面已经解决。“文革”极左思潮的余毒还在或明或暗地发挥作用。文章发表后三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洗尘》一书送评。前几轮投票都是高票,已经“入围”。就在最后表决的前夜,评委突然被打招呼,书中有《张》文一篇涉及“文革”,不能得奖。评奖结果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我立即向作协领导核实,此“招呼”既不是来自上面,也不是作协党组决定。而主持者却装聋作哑,始终不敢出来作一句解释。这只能理解为是极“左”残余思潮与个人背后暗箱操作的合谋,成了“鲁奖”一大丑闻,媒体更加议论纷纷。而《张》文虽未最后获奖,却又掀起新一轮转载**,《洗尘》一书八个月内也三次重印。

r>

一、作者《关于鲁奖落马的告白》

鲁迅文学奖评完已经三天。《洗尘》一书先一路顺利入围,后突然落马。我本想再不说一句话,但是朋友们、热心的读者、粉丝、出版家、编辑、教师们总是问,我猜想,因为许多文章他们是读过、编过、评过,也是作为教材讲过的,就想急于对个标准答案。我不能总是装聋作哑,对人不敬。那么,就只说一句吧,是书中的一篇文章《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惹的祸。网上就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这是一篇批“文革”的文章,写张闻天怎样在庐山会议上抗争,在“文革”中抗争,在牛棚里怎样夜读鲁迅,最困难时怎样还手抄了鲁迅的这段话安慰自己: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革命者为达目的,可用任何手段的话,我是以为不错的。所以即使因为我罪孽深重,革命文学的第一步,必须拿我来开刀,我也敢于咬着牙关忍受。杀不掉,我就退进野草里,自己舔尽了伤口上的血痕,绝不烦别人敷药。

张的本意是如“文革”真有意义,他愿受苦,愿被拿来开刀,成腐草。同理,如今天拿这篇文章来开刀,鲁奖就能走出困境,我愿意。只是“我真傻,真的”,没有想到“文革”遗风,没有想到张闻天会被鲁迅关到门外。

另外,为什么三天过去了还是要说句话,就是我必须公开对那四位在打招呼后,仍然勇敢地坚持投我一票的评委表达我的尊敬和感谢。不能人家站了出来,我却在草丛里装哑巴。这四位同志并不是什么专门的作家、评论家。三位报人,一位艺术家,大报风范,寒梅风骨,我竟然没有得零票。

还有,每次鲁奖之后人们总是一窝蜂地评论诗歌的艺术水准,谁该上,谁该下。因为,诗歌通俗一些,也重形式美,好评说。但我倒是希望读者、评论家多关注一下作品的内容,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也不必管入选的还是落选的作品,去做一点研究,为了文学。毕竟鲁迅还是思想家,这奖还顶着他的名呢。

另:正在写此短文时看到中国作协办的《作家文摘》报(2014年8月1日)上刊登:1936年鲁迅逝世后,“张闻天为中共起草了哀悼鲁迅的三个文件:《为追悼鲁迅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并即电示刘少奇,要求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群众性的追悼鲁迅的活动。……张闻天为鲁迅和鲁迅丧事所做的一切,其真相长期被遮蔽。”

二、《人民日报》主办《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重发《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一文的按语

编者按:今年的鲁迅文学奖自8月11日揭晓以来,就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发榜当天,外界齐质疑诗歌奖获得者周啸天;8月13日,参评报告文学类却得了零票的作家阿来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愤怒。8月14日,鲁奖事件继续发酵,《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网上发表《关于鲁奖落马的告白》。他的《洗尘》一路入围“散文杂文奖”,但最后仅获得四票。原因是书中的一篇批“文革”的文章“惹了祸”,有人打了“招呼”,评委受到了压力,也差点遭到“零票”。他在《告白》中直指这是“文革”遗风,鲁奖更不该拿张闻天开刀。这篇文章即作者在中共建党90周年时发表的广受好评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本刊特再次摘发,以飨读者。

三、网上关于这个事件的评论摘录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被认为是近年文学评奖的最大丑闻。先是阿来和岳南这两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一票未得,接着是评委被告知不能投梁衡先生的票,原因是梁先生的散文中提到了中共党史上的敏感人物张闻天。进而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则是以雷人的打油诗获奖的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啸天。这个结果让全社会发现,原来这个国家级的大奖,其评委的文化判断力甚至不如跳广场舞的大妈。

本届鲁迅文学奖打碎了人们对这类官方奖项的最后希望,这实在是一件好事。

2014年8月15日

近年来,关于“鲁奖”的非议一直不断,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个文学奖项,已经玷污了“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梁衡的这次告白,使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有人“打招呼”,是在暗中操纵这个奖项的评选,那这里我真要恭喜梁衡先生:幸亏您没评上!这样被人为操纵的什么奖,不评也罢!

那么,梁衡的这篇文章是不是真有什么政治问题呢?这篇文章至今仍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仔细看了两遍,以我多年党报编辑的经验来看,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是一篇观点符合中央精神,文字清新流畅,娓娓道来的好文章。

公众想知道的是,究竟是谁在打招呼,究竟处于什么目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说清楚,还是暗箱操作,那“鲁奖”就不要再评了,别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财。

梁衡散文怎么了?满以为梁衡老师这次拿鲁迅文学奖是天经地义的,没想到最后竟因《张闻天》一文被砍,确实费解!《张》文发表时我读过,主要写张闻天从一中共总书记,到后来不断被贬、遭斗、受迫害的经历,文中几点特别能体现张为人正直、厚道、不整人、不迫害同志的优秀品质。我当时就觉得《张》文很有分量,是在倡导人们坚守情操,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敢讲真话。文章的这种思想性对当时浮躁的意识,当是一剂清苦良药,这和梁衡的其他散文一样。我一直觉得梁老师的潜心著作的姿态,就像农家盖大房时,一团紧张热闹的场合里,有一个冷峻的木匠,手执墨斗,给每一根梁柱椽檩,严苛地飞线取直;对每一块柱基檩槽,较真地找中定平,确保了大厦稳立。我一直为当代中国还能有梁衡这类文人而不泄底气,就像旧时中国盛行“巴儿狗”的时代能有鲁迅一样。

真没想到这次评鲁迅文学奖竟刷掉了梁衡!而且竟能因《张》文刷掉了梁衡?!费解呀!

杜耀峰(原陕西日报总编、社长)

2014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