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2 / 2)

当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个偶尔有些混乱、有些不合理的世界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宁静,这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秉持“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说一个人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事做好,整个世界就好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是孔子对前面一句的解释:为什么我敢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你想要实现仁德的境界,只与你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很多人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奈,说“我想做一个好人,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世道险恶,是环境逼迫我变坏的”,将自己修为不高归结在他人身上。

孔子提醒我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想要仁,任何人都不能阻挠你。

颜渊对孔子所说的话,向来“无所不说”,不会质疑。颜渊很快就理解了孔子的意思,说:“请问其目。”

有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目”是撒网捕鱼时的网眼。“请问其目”,其实是问孔子:“想要实现克己复礼,我的‘抓手’是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能不能给一点操作层面的建议?”

孔子接下来说的这句话非常有名,言简意赅且充满力量。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国古代有一些讽刺孔子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说,孔子告诉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听后马上跑回家,把门关起来了。别人问颜渊怎么了,他说:“夫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又做不到,只好躲起来,哪儿都不敢去了。”

这是对孔子的讽刺,歪曲了孔子的意思。

什么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想要理解这四句话,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人为什么会做一些不符合礼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礼没有硬边界,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越过它。人们在做很多不恰当的事情时,是缺乏自我觉知的,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说错话,不知不觉地伤害人,不知不觉地去看无聊的八卦……

很多人并不是故意去做不好的事情,只是因为没有觉知,感受不到礼的存在,自然无法清晰地判断自己是不是遵循着礼在做事情。

孔子所说的这四句话,依然是在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停一下,思考该不该这么做。

西方的心理学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第一步是觉知,第二步是接纳,第三步是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没有觉知,就不可能改变,更不可能做到克己复礼。孔子强调觉知的重要性,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要做到克己复礼,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敏锐的觉知力,不以恶小而为之。虽然有的行为只是逾越了一点点界限,但不要小看微习惯的力量。一个人的整个状态,本身就是由微习惯决定的。

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很多学生都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明,但老师说的话我一定遵照实行”。

很多学生都曾请教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一生行之?他们都希望能够从孔子这里得到一句最适合自己的座右铭。

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叫周利槃特,他天资不足,总是记不住经典。释迦牟尼就对他说,当别人都嘲笑你,说你记不住的时候,你就扫地,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反复诵念。由于他心念专注,竟然比其他人更早地证悟了。这就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颜回很谦虚,他说:“我虽然天资有限,但是我愿意将老师说的话一生诵之。”

在此节,孔子给出了实现克己复礼的方法,告诉我们自我觉知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诸位读者能结合对于大脑的认知,重新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