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苏轼的老朋友马梦得专程到黄州来看望苏轼。这位马先生是苏轼的老同事,如今跟苏轼一样穷,苏轼曾经写过:我和梦得是最穷的两位,但是如果我俩比较,那我比他还富一点。
这位老马虽然穷,但是很有义气。他看到苏轼生活艰辛,就去找黄州知府给苏轼“要地”,还真就要来了,这是黄州城东山坡上的一片荒地,面积五十亩,以前曾是兵营。
这片荒地遍地瓦砾野草,看起来也很贫瘠,但苏轼还是兴冲冲做起了规划,低处湿地种稻米,高处山坡种果树,他甚至还想种上一片竹林……
他让家童烧野草,却有意外收获——这荒地中竟然有一口暗井!水源对种植来说太重要了,他兴奋地说出“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苏轼一家就这样开始垦荒、种地。谁能想到,苏轼和夫人竟然都熟悉农事,一点儿也不外行,苏轼亲力亲为干农活儿,他的妻子王夫人竟然有“兽医”之能,他家耕牛几乎要病死,却被夫人开方治好了!
他们种麦、种树都取得了成功。这块荒地本来无名,苏轼看这里在城东,又在山坡上,他想起白居易被贬至忠州时曾在忠州东坡种地,写过“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的诗句,苏轼喜欢白居易,便把自己这片农庄命名为“东坡”。
后来,他还在东坡附近找了一块视野开阔的地方,造了几间房,建成那天,正赶上大雪纷飞,就命名为“东坡雪堂”。
从此,苏轼就有了“东坡居士”这个号,“东坡”也成为他的代称。
苏轼曾想在这里归隐终老,做个躬耕乡间、自给自足的老农,可命运变幻无常,他在黄州不到五年,皇帝忽然惦记起他,一纸令下,苏轼只得离开了黄州。此后他常常怀念自己的“东坡”,却再也没能回来。
学个成语
老当益壮(lǎo dāng yì zhuàng)
年纪老了志气应该更壮,意思是年纪虽老,体力、精神更加旺盛,干劲更足。
出自南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说段历史
扑朔迷离的“勒石三戒”
关于北宋,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第三年的时候,命人建造了一块石碑,在上边刻下誓言,因此称为“誓碑”。宋太祖规定:誓碑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平时要把誓碑锁起来,还要严密地遮盖住,只有后世新登基的皇帝,在一个不识字的太监陪同下,经过焚香跪拜,才能诵读誓碑上的内容。誓碑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就三条: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第一条誓言,柴氏子孙,指的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后人。赵匡胤本来是后周大将,得到柴荣的信任,但柴荣英年早逝,他的儿子还小,赵匡胤在部下的拥立下“黄袍加身”,逼迫后周小皇帝退位,自己建立了宋朝。因此,宋太祖心中有愧,要求宋朝后代的皇帝都要善待柴家的后人。
第二条誓言,“士大夫”指的是文官或有声望的读书人。宋太祖“重文轻武”,把文臣的地位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些文官或上书给皇帝提意见的人,都不能杀,就算获罪,也只能是贬官、流放。
第三条誓言,当然就是要善待种田的百姓,不加重他们的负担。
这就是“勒石三戒”。据说誓碑的内容一直保密,直到“靖康之耻”时,金兵攻占了汴京,才揭开誓碑的内容。
“勒石三戒”的真假有很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后世编造出来的。但不管誓碑是否真有其事,宋朝确实优待文官,不仅尽量不杀,文官的待遇在历朝历代也是最优厚的。其实在宋太祖刚立国时,还是有文官犯罪被判死刑的例子,但是从宋真宗时代开始,几乎就没有什么文官被杀了。
例如苏轼,“乌台诗案”这样的文字狱,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苏轼可能都要被砍头,但最后苏轼也只是被贬官到黄州。后来因为新旧党争,苏轼被贬官到遥远的海南岛,这差不多是北宋对文官最重的处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