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 六liù月yuè二èr十shí七qī日rì望wànɡ湖hú楼lóu醉zuì书shū

六liù月yuè二èr十shí七qī日rì望wànɡ湖hú楼lóu醉zuì书shū(2 / 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就像爱美食,也爱自己动手做菜一样,苏东坡不仅喜欢饮酒,还喜欢酿酒。《东坡酒经》《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许多酿酒方法,他从一个道士那里得到了“蜜酒”配方,就写了一首《蜜酒歌》记录了下来。据说他酿过橘子酒、松酒、桂酒、蜜酒……据说还试过用羊肉和粮食一起做的“羊羔酒”,他还发明了一种“真一酒”。苏东坡最后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换作别人可能痛苦到跳海的心思都有了,他却还在试着酿酒。

对美食和美酒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即便屡受挫折,他也总能够随遇而安,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此天真、积极、乐观、豁达,难怪他千百年来总被无数后人衷心敬仰、真心喜爱。

学个成语

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

意思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许多变化,形容变化又快又多。

出自宋代胡宏的《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说段历史

古人的小隐、中隐、大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写的组诗,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其中最后一首也许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意思是:没能实现“小隐”那就暂且“中隐”吧,长久些的清闲总是胜过一时清闲。我四处漂泊在这里却很心安,因为故乡没有如此好的湖与山。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杭州的喜爱,诗中的“小隐”和“中隐”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许多古代文人有“归隐”之心,向往田园山水中安闲的生活,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但是,许多人又放不下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或者受不了乡野的寂寞和贫寒,就经常在“隐”和“仕”之间徘徊。后来就有人想:有没有可能,我一边做官一边追求归隐的心境呢?不同的人,或者主动地或者被动地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有了小隐、中隐、大隐的说法。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晋代诗人王康琚的《反招隐诗》中: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意思是:小隐就是隐在山野草泽中,大隐可以隐在朝堂闹市里。伯夷选择小隐,逃进了首阳山;老子选择大隐,在朝廷任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周灭商之后,他们忠于故国,就跑到首阳山中躲起来,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俸禄。而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据说他曾出任周朝的“柱下史”,是主管图书文献的官员,他一边做官,一边领悟出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

那么“中隐”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之后,写了一首诗,就叫《中隐》,其中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前两句和《反招隐诗》的意思一致,然后他又说:小隐住在山野里太冷落,大隐身处朝堂中又太喧闹。不如去做个“中隐”,当个“留司官”,好像出世隐居,又好像还在做官处事,不太忙也不是完全没事做,不用太操劳心力,还不用受饥寒之苦。

白居易历经沧桑之后,心情淡然了许多,晚年追求“独善其身”。他后来的官职是“太子宾客”,离开了长安,居住在东都洛阳,官职不低,却是个“闲官”,不用管什么事,他把这就称为“中隐”。

苏轼当时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宋神宗和王安石,请求外放,来做杭州通判,这也算个离开京城是非之地的“闲官”,再加上杭州山清水秀,因此苏轼认为自己是“中隐”。

后来民间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再后来,又有更简化的“小隐于野,大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