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命丧小人之手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天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亳州这个地方。这位老人就是盛唐顶尖的诗人、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被贬至龙标后,似乎已被朝廷遗忘,在那里待了八年之久,如今他已步入晚年,终于离开龙标,向东北而行,打算就此回乡归隐了。
没想到,亳州这个他乡异地竟然成了王昌龄人生旅途的终点——就在这里,王昌龄竟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这在历史上是个谜团,诗人只是一介文人,在匆匆北上的途中也不大可能去做什么招惹他人的事情,可悲剧就是发生了。那位歌咏过“秦月汉关”“青海长云”“荷叶裙”“芙蓉面”,拥有“一片冰心”的“七绝圣手”,生命和诗篇就此戛然而止。
关于闾丘晓这个人,史书上也只有寥寥几笔:说这个人愎戾,驭下少恩。“愎戾”的意思是执拗乖僻,也就是说这个人性情偏执、脾气不好,对手下人也非常刻薄,总之是个有些“心理变态”的小人。
闾丘晓为什么会对一位诗名卓著的老人下手?无数史家都在追问,这没有道理啊!闾丘晓他一个武将,王昌龄他一个书生,两人之间并没有任何私怨,也是八竿子打不着,况且杀掉这么一个享有盛誉的诗人,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闾丘晓还是把王昌龄杀了。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早已成为千古之谜。史籍只留下只言片语,如《唐才子传》中说“(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却没说闾丘晓是忌恨王昌龄耿介的性格,还是嫉妒他出众的才华。这个刺史为什么要“忌恨”一位诗人,还痛下杀手,令人难以理解。
仅一年之后,闾丘晓就迎来了自己的“报应”。当时叛军围困睢阳,守军英勇奋战,但城中已无粮草,岌岌可危。河南节度使张镐命令闾丘晓带兵救援,这个小人竟然畏敌贪生,不遵号令,按兵不动。最后睢阳城被攻破,全城军民几乎全部惨烈就义。
张镐怒不可遏,抓住闾丘晓问罪。闾丘晓说自己有父母妻儿要供养,请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
张镐冷笑道:“王昌龄的父母妻儿,又有谁来照顾?”闾丘晓无言以对,随后张镐下令将他杖杀。
学个成语
身经百战(shēn jīng bǎi zhàn)
意思是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后用来比喻经历多、经验丰富。
出自南北朝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经一百余战。”
说段历史
楼兰古国往事
诗中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借用了楼兰古国的典故,这个楼兰古国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被“破”的呢?
史书记载,楼兰古城位于今天新疆罗布泊的西北部。当时楼兰是个小国,但是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汉朝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上。
汉朝初年,实力强大的匈奴控制汉朝以西的大片区域,迫使各小国臣服于自己,楼兰也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
汉武帝继位后,致力于打通西域,开拓贸易路线,与许多西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楼兰位于汉朝使者必经的交通要道,楼兰常常当匈奴的“帮凶”,抓捕、拦截汉使,阻断商路。
汉武帝大怒,元封三年派大将赵破奴率军数万进攻楼兰,一举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答应归附于汉——这是“一破楼兰”。不过,汉军撤退后,楼兰又臣服于匈奴,四年后的太初元年,汉将任文领兵从小道袭取楼兰,擒楼兰王——这是“二破楼兰”。楼兰王委屈地说:“小国夹在大国间,不两面称臣就无法自安。我愿意举国迁徙入汉。”汉武帝体谅他的处境,放他回国,也派遣使者通知了匈奴,让匈奴不要胁迫楼兰阻断商道。之后,这里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但是老楼兰王死后,匈奴抢先把作为人质的王子送回楼兰,立为楼兰王,他对匈奴言听计从,再度阻断了商道。
到了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为了解决楼兰问题,派一个叫傅介子的人前往楼兰。但是傅介子并没有统率大军,只带了几个随从,这次的任务不是征战,而是刺杀。傅介子到了楼兰,骗楼兰王说汉廷有赏赐,楼兰王很高兴地与他饮酒,酒醉后,傅介子和两名壮士突然出手刺杀了楼兰王,然后向楼兰国的人宣布:“楼兰王欺骗大汉朝廷,天子遣我来诛杀他,汉朝的军队马上就到,你们如果轻举妄动,不过是自己招来灭国之灾!”然后,他们立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为新王,尉屠耆曾经在汉朝做人质,与汉朝关系密切。这次刺杀行动,可以视为“三破楼兰”。
在这以后,楼兰改名为鄯善,为了防止匈奴人再度来袭,汉朝还专门派出了一支军队在那里屯田驻守。
直到南北朝时期,鄯善国才被北魏太武帝所灭,随着战乱和气候的变迁,楼兰逐渐被黄沙掩埋,消失在茫茫大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