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yóu子zǐ吟yín(2 / 2)

孟郊生性孤直,几乎一生潦倒。他经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总被人生种种不幸包围。但他人生中也曾有过那么一天,感到无比快乐、荣耀,并写下了一首快意奔放的诗。

孟郊四十二岁才第一次到长安参加科考,结果不中,他写下一首《落第》,其中说:“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但这次孟郊也有收获,他在长安结识了韩愈,两人一见如故。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对孟郊的诗歌极为推崇,四处为他宣传,还为孟郊孤僻的性格辩解,说是因为他把兴趣和关注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上。

第二年孟郊再次参加考试,结果还不中,他郁闷地写下《再下第》:“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又过了三年,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母亲的鼓励之下,他第三次应试,终于进士登第。这位“苦吟诗人”终于在年近半百时享受了一次成功的喜悦,他情不自禁地放下“苦吟”之法,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春风得意”,一个是“走马观花”。

考中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对这位孝子来说,当然是马上东归,告慰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想必母子相见之时,也是手握着手,眼中泛出喜悦的泪花。

学个成语

无微不至(wú wēi bú zhì)

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心、照顾得极为细致、周到。

出自宋代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说段历史

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情感。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不仅懂得爱子,也懂得育子。

历史上有“四大贤母”之说,这四位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她们爱子育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第一位,孟母,是战国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据说孟母怀孕期间,就非常注意“胎教”,坐姿要端正,吃东西也要严格讲礼仪。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两人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学会了丧葬痛哭这些事,孟母觉得这地方不适合孩子,就搬家了。他们住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里也不行,又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行礼揖让,这次孟母满意了: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贪玩逃学,孟母不打不骂,拿起一把剪子,一下就把自己辛苦织成的布剪成两半,告诉孟子:“废学,就如同我剪断织绢!半途而废,必定一事无成。”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孟子,他从此勤学不辍,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后来孟子终成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后世誉为“亚圣”。

第二位,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

陶侃同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陶母靠织麻维持生计。她认为孩子要诚心诚意结交贤者才能有出息。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到他家做客,陶家没有喂马的草料和待客的酒菜,陶母就把自己席子下的草垫剁碎喂马,把自己的头发剪断卖掉,换取酒菜招待客人。范逵知道后大为感动,看到母亲贤德、儿子孝顺,就举荐了陶侃,这是“截发筵宾”的故事。

陶侃年轻时任县吏,常有人送些土特产到衙门。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罐腌好的鱼,母亲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写了封信:“你把公家之物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这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在母亲教导下,陶侃一直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后来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第三位,欧母,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复姓欧阳,他的母亲本该称作“欧阳母”,但是古人习惯将复姓简化成单字,所以这里称她为“欧母”。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苦,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自然也买不起笔墨纸砚。但母亲还坚持教欧阳修识字写字。她在地上铺一些沙子当成纸,用芦苇秆当笔,一笔一画地教儿子写字,这就是“画荻教子”。

欧阳修发愤图强,终于高中进士,做上了高官。后来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被诽谤,被贬职了,有些闷闷不乐,母亲宽慰他说:“为正义被贬职,没什么不光彩的。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精神不衰,母亲就高兴。”

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成了北宋文坛领袖,他遭遇挫折不改志趣的品格也备受后人推崇。

第四位,岳母,是南宋名将、爱国英雄岳飞之母。

岳飞出生在普通农家,他从小苦练骑射武艺,练出一身好本领。岳飞不到二十岁时从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不久后金人南侵,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在犹豫是应该奉养母亲还是为国征战时,岳母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速去从军杀敌。面对国耻,她狠下心,用绣花针把“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母亲的鼓励和鞭策,岳飞投军后义无反顾、奋勇杀敌,屡建战功,成为“中兴四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