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fēnɡ桥qiáo夜yè泊bó(2 / 2)

讲个故事

寒山与拾得

诗中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时期,一开始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因为唐朝贞观年间的高僧寒山曾到寺中住持,获名“寒山寺”。寺中古迹众多,除了《枫桥夜泊》诗碑,还有寒山、拾得两位僧人的石像。关于这两位高僧,有这么一段故事:

据说寒山早年是富家子弟,参加科考,却因为相貌不佳而落第。心灰意懒后,他大彻大悟,跑到天台山一个叫“寒岩”的地方隐居,因为隐居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寒山”。

这时的寒山整天破衣烂衫,面容憔悴,人也有点疯疯癫癫的。他经常到天台山国清寺要饭吃。

国清寺厨房有个和尚叫“拾得”,据说他年幼时被遗弃在路边,是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把他“拾”回寺中,因此得名“拾得”。

旁人看到寒山因嫌弃而驱赶他,拾得对他却非常爱护,总是从寺院厨房拿些剩下的饭菜送给寒山食用,两人还特别谈得来。

丰干禅师见了暗暗称奇,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这二人看着地位低微,却悟出了佛教真意,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据说两人有段出名的对话——

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二人离开国清寺后,又去了苏州的寒山寺,后来拾得东渡日本传佛,也没忘记传播寒山的大名,因此日本也有了拾得寺和寒山寺,许多日本人对苏州的寒山寺也心存向往。

民间珍视两位高僧情同手足的情谊,甚至传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因此他们又被称作“和合二仙”。

学个成语

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fǎn cè)

身体翻来覆去,形容因为心事重重而无法入睡。

出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说段历史

吴国与苏州的历史

《枫桥夜泊》诗中的“姑苏”指的就是江南名城苏州,如今的苏州还保留着寒山古寺、江枫古桥。

苏州在古代也被称作“吴”,所以提起苏州的历史,就一定要说说吴国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商朝时期,周部落的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很受周太王的喜爱,周太王很想传位给姬昌,但根据当时的传统,应该传位给长子太伯,周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谦让的太伯知道父亲的心意,决定让位给三弟季历和侄子姬昌,他和二弟仲雍借外出采药的机会一起离开了周部落,一直跑到了遥远的南方,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融入了当地的社会,还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这里。于是,许多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兄弟二人在这里建立了“勾吴古国”。不过,这时“勾吴古国”所在地并不是苏州,而是如今的无锡梅村。

太伯没有后代,他去世之后,弟弟仲雍成为国主。后来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就四处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人。此时仲雍的后代周章继位,周武王就封周章为吴国的国君。

吴国到了吴王诸樊时,才把国都迁到了苏州一带。到了春秋时,吴王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筑阖闾城,作为吴国的国都,这时苏州才正式建城。

南北朝时“衣冠南渡”,苏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寒山寺就是南朝梁时期建立的。到隋朝时,隋炀帝开通运河,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地,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苏州成了江南重镇。到了宋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间谚语已经流传开来,苏州凭借悠久的文化、秀美的园林而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