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来说,“居高”比喻什么?“秋风”又比喻什么呢?如果说“居高”是权势大、官职高,这些是君王、百姓赋予你的,是可以凭借的外部力量,明显是不对的。因此“居高”是指一个人才华的高迈、视野的高远、品格的高尚,有了这些内在的“高”,那他的影响力自然就更大,名声传播得也就更远,不需要凭借他人的帮助或权势、财富这些外在因素。
这首诗“物”与“志”紧密交织,象征意义极为丰富。历史上的虞世南“外表怯懦、内心刚烈”,作为一位清正耿直的初唐重臣,他选择其貌不扬、居高声远的蝉寄托志向,正是恰如其分。同时,虞世南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除诗歌以外,他的书法更是千古闻名,这首诗也如他的书法一样,流露出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气韵和风度。
讲个故事
虞氏兄弟的不同选择
虞世基、虞世南兄弟两人,出生在南北朝时南朝的官宦世家,两兄弟自小就负有才名。隋朝平灭南朝陈一统天下,兄弟两人入隋时,被当时的人们比作三国著名的“二陆”——陆机、陆云兄弟。哥哥虞世基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弟弟虞世南外柔内刚,为人端方重礼。
刚开始,兄弟二人家贫没有产业,虞世基需要“佣书养亲”,就是要替别人写东西来奉养母亲和家人,心中常常感到“怏怏不平”。
后来隋炀帝当政,看重虞氏兄弟的才华,召他们入朝为官。
哥哥虞世基“平步青云”,先是做专管朝廷机密的官员,后来一步步获得提拔,直到位列“九卿”,掌管官员的选拔任用,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隋炀帝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虞世基曾尝试劝谏,发现隋炀帝不听,立即改为迎合隋炀帝的心意,逢迎拍马,整天选隋炀帝爱听的来说。当上高官之后,他生活豪奢,甚至公然卖官鬻爵、收取贿赂。
而虞世南似乎不太认可隋炀帝所为,也不迎合上意,更不凭借哥哥的势力获得权势,仅仅是个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修史的从六品文官,并没有什么实惠和权力,生活一直都很清贫。
后来,天下已经大乱,虞世基还在隋炀帝面前粉饰太平。后来权臣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了隋炀帝,又要杀虞世基,虞世南抱着哥哥痛哭,要求替哥哥去死,但宇文化及没有同意,虞世基还是被杀。
虞世南始终清廉持重,名声绝佳,叛军要杀他也没有理由。后来虞世南成了唐朝重臣,他不改本色,始终沉静寡欲,在唐太宗面前刚烈敢言,是除了魏徵之外又一个铁骨铮铮的“诤臣”。虞世南八十一岁去世,唐太宗赞他有忠谠、友悌、博文、辞藻、书翰“五绝”,把他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学个成语
响彻云霄(xiǎng chè yún xiāo)
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自唐朝王勃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美哉!称由功著。鹘响彻于云霄。”
说段历史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东征西讨,帮助李渊平定天下,后来又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他是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文治武功并重,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李世民善用贤臣、唯才是举,他手下许多重臣都来自曾经的敌方,他又虚心纳谏、用人不疑,留下许多君臣相得的佳话。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在长安皇宫内修建了一座楼宇,名为“凌烟阁”。他让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画了二十四幅功臣的画像,每幅画像都按真人大小绘制,放置在凌烟阁内。这二十四位功臣不仅有开疆拓土的武将,也有治理天下的文臣,不仅有一开始就追随他父子起事的元老,也有大唐建立之后才纳入他麾下的骨干。
二十四幅功臣画像分三层放置,排名最高者在最内一层。所有画像面北而立,以示面向皇位,君臣可以永远相对。许多功臣在凌烟阁建成时已经去世,唐太宗常常登阁,怀旧追思,并嘱咐子孙后世帝王也要将他们记于心中。
凌烟阁的排名并非按照功劳大小,而是在贞观十七年时,按照二十四位功臣当时最高官职排名,同样的官职下,“死者为大”,已经去世的功臣排在前面。最终,长孙无忌排在首位,许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都位列其中,比如用兵如神的李靖、徐世绩,英勇善战的尉迟敬德(尉迟恭)、秦琼、程知节(程咬金),擅长治国的房玄龄、杜如晦,刚直敢言的魏徵等。这首诗的作者虞世南排在第二十位。
凌烟阁让有建功立业之心的文臣武将崇敬和向往,诗人李贺曾写下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实,凌烟阁立像的做法也并非唐太宗首创,西汉宣帝就曾经绘制“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明帝也曾经绘制“云台二十八将”,他们都曾用这种方式纪念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