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 芙fú蓉rónɡ楼lóu送sònɡ辛xīn渐jiàn

芙fú蓉rónɡ楼lóu送sònɡ辛xīn渐jiàn(2 / 2)

唐代多数大诗人都有被后人推崇的称号,例如诗仙、诗圣、诗佛、诗魔等,王昌龄有个称号“七绝圣手”,这是说他擅长写七言绝句,几乎每首都是佳作,例如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绝佳的七言绝句。

除此以外,王昌龄还有个称号,或者说,还有两个称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两个称号之间只差了“一点点”,一个是“诗天子”,一个是“诗夫子”,你看,“天子”与“夫子”真的只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含义却大不相同:

“天子”是皇帝的专属尊称;而“夫子”指的是有学问而年长的人,常常指老师,比如孔子是“孔夫子”,李白非常崇敬比自己年长的孟浩然,曾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王昌龄如果是“诗天子”,那就是说他是“诗中皇帝”,也就是说王昌龄是最厉害的诗人;如果是“诗夫子”,那就是说他是“诗中老先生”,也就是说王昌龄的诗学问很高,诗中有高深的思想理论,或者说他善于教别人写诗。

王昌龄不可能同时有这两个称号,学者们都认为其中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在传来传去过程中写错了。两种称号的支持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支持“诗夫子”的人,引用元朝人的《唐才子传》:“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他们还找到证据,说王昌龄做江宁丞时,曾经当过老师,教授学生诗文。同时,他们认为“天子”是皇帝的尊称,一个普通文人,就算诗才再高,恐怕也不敢被称为“诗天子”。

而支持“诗天子”的人,引用宋朝人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新集》:“史称其(昌龄)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他们也找到证据,说王昌龄在《放歌行》中有“明堂坐天子”的诗句,再加上王昌龄的诗出类拔萃,因而被誉为“诗天子”。就算王昌龄教过学生,他也不是以当先生出名的,因此“诗夫子”没有道理。

王昌龄给后人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关于他的历史记录却不多,到底是“诗天子”还是“诗夫子”,学者们可能还要争论下去,也许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学个成语

一片冰心(yí piàn bīng xīn)

清澈纯洁的心,比喻人具有冰清玉洁、恬静淡泊的性情。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说段历史

洛阳是唐朝的首都吗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有十几个朝代曾经定都在洛阳或洛阳周边地区,其中著名的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

有关唐朝的历史故事或影视剧,也常常提到洛阳,有时皇帝会在洛阳见大臣,而且洛阳还建有皇宫,可是又听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宋朝以前,长安和洛阳是北方地区最辉煌的两座大城,历朝历代多是在这两个地方建都。唐朝之前的隋朝本来建都在“大兴城”,就是长安当时的名字,后来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洛阳成了大运河的枢纽,隋炀帝就迁都洛阳,大兴城成了“陪都”,也就是第二首都、副首都。

后来李渊起事争夺天下,他先占据了大兴城,就以这里为大本营建立了唐朝,把大兴城改回西汉都城的名字——长安,定都在这里。

而洛阳作为大运河的枢纽,交通运输比长安更加方便,异常繁华,隋炀帝修建的洛阳宫也是富丽堂皇。因此,唐太宗曾经三巡洛阳。唐高宗曾经七巡洛阳,定洛阳为“东都”,虽然是陪都,但他待在洛阳的时间比待在长安的时间还长,最后在洛阳去世。

女皇武则天就更爱洛阳了,她专政时期,几乎长驻洛阳。后来她先改“东都”为“神都”,又改唐为周,这样洛阳就成了真正的首都,长安则变成了陪都。后来唐朝的几位皇帝都出生在洛阳。直到唐中宗在洛阳复位,重新改周为唐,才把神都改回东都,都城又改成了长安。这期间,洛阳有十二年时间作为都城。

后来唐玄宗也曾五巡洛阳,在唐朝历史上,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并称“两京”。

到了唐朝末年,那个背叛黄巢的朱温把持大权,他拆毁长安,强迫皇帝、大臣和长安民众东迁洛阳,洛阳在唐朝最后四年时间里成了唯一的首都。

最后,朱温杀了唐昭宗,又逼唐哀帝禅让,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就这样,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在洛阳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