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仙”的这首诗气象奇绝、想象瑰丽,已经道尽庐山瀑布的神韵。但是有位中唐诗人徐凝却不太服气,他也写了一首,题目就少一个字,是《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据说,徐凝曾经拿着自己的诗给白居易品评,白居易看到这首《庐山瀑布》,连呼:“赛不得!赛不得!”就是说徐凝写得很好,这个水平我可比不了。
但苏东坡对比两人的瀑布诗,却不由得笑了起来,他觉得徐凝比李白差了太多。正好走到开先寺,寺里僧人向他求诗,他就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前两句赞美李白的诗想象奇妙,是古往今来的妙笔;后两句却讽刺徐凝的诗,甚至说是恶诗、臭诗,连瀑布的飞流都不愿意去洗这首诗。
其实东坡先生一向言语无忌、好开玩笑,这随口而出的“戏作”只是逗个乐,但是却给后世留下一个“话柄”,有人同意他的看法,觉得徐凝的诗比李白的差太多,也有不少人觉得苏东坡说话太损,不够公平,其实徐凝的诗也不错,明代诗人杨基就曾写道:“李白雄豪绝妙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学个成语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í)
正在下棋的人反而看不清棋局,意思是指当事人反而容易不明真相、不明利害。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说段历史
“说了不算”的大宋皇帝
在我们想象中,古代皇帝是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肯定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在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皇帝随便写个圣旨,太监一宣读,所有臣民都得听从。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尤其是在宋朝,皇帝经常“说了不算”,想下发一道旨令,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少一步都不行。
例如,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边远的黄州。没过多久,宋神宗就明白苏轼冤枉,是有人诬陷迫害他。宋神宗非常爱惜苏轼的才华,就想把苏轼重新提拔起来,好几次都做了决定,第一次想任命苏轼为“中书舍人”,第二次是“著作郎”,第三次想调苏轼回来修史书,第四次想让他去做江州知州……可每次都有大臣反对,所以总也无法实现。
最后,宋神宗实在没办法了,就用皇帝“手诏”的方式,把苏轼从黄州迁移到离京城近一些的汝州做团练副使,不升官,只是换个地方,大臣们才不说话了。苏轼这时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宋朝开国时,总结历史,觉得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很危险,皇帝如果是个暴君、昏君,没人监督、约束皇帝的行为,那就会亡国。所以,宋朝非常重视文官,形成了一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
例如,当时皇帝要下发一道旨令,得经过这样的过程:
先要有专门的人来“草诏”,负责写诏书的就是“中书舍人”,如果这个中书舍人不同意,可以拒绝写;写完之后,由另一个中书舍人审核,如果认可诏书的内容,才签名通过;然后交给宰相审核、署名;宰相签名之后还要给门下省的“给事中”审核签字。中间每个环节都可以拒绝签名,所有人都签字认可了,才可以颁布执行。但这还不算完,最后还有“台谏”部门负责监督,就算旨令已经下发、开始执行,如果台谏觉得不妥,还能提意见、追回诏书。
因此,皇帝想下一道旨令,实在太不容易了。
也有特例,就是皇帝的“手诏”或“手札”,这是皇帝有特别想做的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用的。但“手诏”并没有真正的法律效力,下边的人收到了可以不执行。宋仁宗时期,宰相杜衍曾将皇帝下的“手诏”全给拦了下来,原封不动都还给了皇帝,宋仁宗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年,宋神宗把苏轼迁往汝州实在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换个地方,各级官员这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这道“手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