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韦wéi应yìnɡ物wù
独dú怜lián幽yōu草cǎo涧jiàn边biān生shēnɡ,
上shànɡ有yǒu黄huánɡ鹂lí深shēn树shù鸣ínɡ。
春潮cháo带dài雨yǔ晚wǎn来lái急jí,
野yě渡dù无wú人rén舟zhōu自zì横hénɡ。
诗文大意
我唯独爱这涧边芳草的幽清,
上边枝叶深处有黄鹂在啼鸣。
夹带着暮雨的春潮来势迅猛,
野渡无人小舟自在横于水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多年以来,诗人一直在各地做官,此时他已人到中年。诗人勤政爱民,时时反躬自责,是个生活简朴、有责任感的好官。同时,他非常仰慕晋代诗人陶渊明,向往幽然物外、恬静自然的生活。
当时,诗人正担任滁州刺史,这一天,他独自来到滁州的西涧游玩,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被涧边幽然恬淡的芳草吸引,在黄鹂的清鸣中静静欣赏着幽草的神韵;傍晚时春雨来临,潮水涌涨,野渡空无一人,一叶小舟默默横在水中,宁静自然的意境让诗人久久回味……
细品词句
《滁州西涧》是唐朝山水诗的名篇,也是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这首诗恬淡高远,意境幽雅,已经达到人与自然天地相融合的“无我”境界。
前两句从静到动,围绕着“幽”字描绘涧边的景色。
第一句中的“独怜”虽然是唯独喜爱、单单喜爱的意思,但诗人喜欢的并不只有小草,否则这首诗就应该叫“滁州涧边草”了。“独”说明诗人最先注意到涧边的芳草,可以说“一见钟情”,这是整幅画面的切入点。诗人为什么喜欢小草?是因为“幽”,涧边的芳草静静生长,无人关注,但它自顾自地郁郁葱葱,悠然自得、摇曳生姿,这样的草才能称作“幽草”。诗人懂得幽草之美,所以“一见钟情”、心生爱怜。
第二句,顺着鸟鸣声,视线向上移动,黄鹂在“深树”中鸣唱,这个“深”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幽”。“鸟鸣山更幽”,诗人在这里“以动写静”,黄鹂悠扬婉转的啼鸣反而加强了画面的宁静感,这深树黄鹂是幽草的陪衬,也是它的知己。
后两句从动到静,天气环境的变化引导着我们的视线随之变化。
第三句,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天气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放远,去看西涧的景象。春雨洒落,春潮涌来,“带”字把潮水和雨水连接起来,好像雨是被潮水带来的,“急”字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潮声、雨声交织,有一些“天地变色”的急迫感,难道这幽雅宁静的画面要被打破了吗?
第四句又由动入静,“野渡”本来人烟稀少,在这春潮暮雨中就更是“无人”了,这样的情境下,诗人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到小舟上。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的是“自”,小舟似乎觉得外边世界的变化、喧闹与它无关,而是自在地、自顾自地、顺其自然地横在水中,随波**漾,这样的小舟和“幽草”一样,不受环境的影响,恬静地散发着幽雅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