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wànɡ洞dònɡ庭tínɡ(2 / 2)

不可信的故事——刘禹锡三迁居所

有学者分析历史资料,认为《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去和州任刺史的路上写的,关于刘禹锡在和州的经历,有这么一个传说:

据说“二王八司马”事件之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派到安徽和州做通判。这里有个知县,姓策,这位策知县人品很差,他看刘禹锡是被贬谪的“罪官”,就故意刁难。起初,县里为刘禹锡准备了三间正屋,宽敞明亮,策知县却将刘禹锡迁到县城南门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里居住。对此,刘禹锡却是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他见房子前面便是大江,便乐呵呵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知县一见,气得不行,马上命人将刘禹锡的住处搬到县城北门的德胜河边,房子也由三大间缩为一间半。可刘禹锡居然欣然搬家,瞧着河边行行杨柳婆娑,另一副对联应景而生:“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刘禹锡仍然不卑不亢,便又气急败坏地命人将刘禹锡迁到城中一所斗室之中,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之外,再无任何东西,可谓家徒四壁。面对策知县如此下作的打击报复,刘禹锡依然傲骨铮铮,就是不肯低头,他环视斗室,写下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好后,刘禹锡请人将文章刻在门前的一块巨石上。策知县瞧见,也只能暗自发狠,对刘禹锡却无可奈何。而这篇《陋室铭》也流传下来,成了千古名篇。

这段刘禹锡三迁居所的故事流传已久,但内容实在不太可信,故事中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例如:

刘禹锡所处的唐朝并没有“通判”,这个官职是宋朝才有的,宋朝的苏东坡倒是做过杭州通判;刘禹锡在和州是担任和州刺史,是掌管这一州的最高长官,根本不可能听命于一个小小的县令;而且,故事中的两副“对联”,写得可不怎么样,对仗得也完全不工整,根本达不到“诗豪”的水平……

所以,这个故事听过后最好一笑了之,可不要当真。

另外,《陋室铭》确实是千古名篇,多数人都认为是刘禹锡所作,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刘禹锡作品集中,所以也有人推测是他人所作。

学个成语

风平浪静(fēng píng làng jìng)

原本意思是指水面上没有风,也没有浪,可以用来形容平静无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出自宋朝杨万里《泊光口》中的诗句:“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说段历史

“游戏至死”的唐敬宗

《望洞庭》这首诗大概写于824年,这一年年初,唐穆宗李恒病逝,他的长子李湛继承皇位,这就是唐敬宗。

唐敬宗即位的时候才十五岁,是个青少年,正是爱玩的年龄,他恰恰又是个超级“游戏爱好者”,当上皇帝之后,没什么人管束,他就肆无忌惮地玩了起来。唐敬宗尤其喜欢各种竞技运动类游戏,比如“击鞠”(打马球),还有摔跤、射箭、搏击、散打,等等。

他常常因为游戏忘了上朝。有一次他玩得高兴,让大臣们等了半天,后来,总算等到他来了,大臣们就苦苦相劝,有的甚至跪下使劲磕头,脑袋上血流不止,小皇帝唐敬宗也觉得很感动,但是一转眼又忘了。为劝皇帝好好理政,德高望重的大臣李德裕上书《丹扆箴》六首,再次对他提出劝谏。唐敬宗有个优点,就是对大臣们比较宽厚,但是对这些批评意见,他总是“虚心接受、至死不改”。看到手下有这么多忠臣,他还觉得挺高兴,下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过后照样玩自己的,后来一个月也上不了两三次朝。

由于唐敬宗太爱玩了,不干正事,以至于皇宫闹了好几次乱子。甚至有一次,一帮染工在算命先生的挑唆下,发起了暴乱,攻入了皇宫,还在宫殿里大吃大喝起来,这个故事我们在别的章节中再讲。

就算发生了这些事,唐敬宗还是不知收敛,他玩时需要有伴儿,就把宫中的侍卫、太监、宫女们招来一起玩。他把侍卫、左右神策军,以及宫女、内园、教坊分成不同组,组织马球比赛,甚至玩个通宵还不尽兴。唐敬宗把喜欢玩的太监刘克明等人视为心腹,还专门养了一批摔跤手、马球手陪自己玩。

唐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就是这个游戏,让唐敬宗小小年纪就送了性命。

玩游戏的时候,不少宦官因为犯错,经常被唐敬宗辱骂、责打,还有些宦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恨。

有一次,唐敬宗又出去“打夜狐”,回来之后还很有兴致,让刘克明等太监陪他喝酒。唐敬宗喝多了去更衣(指上厕所),忽然,大殿灯烛熄灭,刘克明、苏佐明等同谋杀害了唐敬宗,此时,他年仅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