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méi花huā(2 / 2)

讲个故事

吃饭不“走心”的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位文学家、诗人,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主导者。

王安石能有这么多成就,可不是偶然的。他特别勤于思考,对生活却不拘小节,据说,他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走神”思考问题。

有一次,王安石到一个朋友家吃饭。之后,这位朋友的夫人见到王安石的夫人,聊起来,说:“你家王相公可真爱吃鹿肉啊,来我家吃饭就只吃鹿肉这一个菜。”王安石的夫人很了解自己的夫君,她说:“那一定是因为鹿肉离他最近,下次可以试试换一个菜放到他面前,你看他还吃不吃鹿肉。”后来,王安石又到这个朋友家做客,这次朋友把鹿肉放远一些,把一盘青菜放到王安石面前,他果然只吃青菜,鹿肉一口没动——其实他吃饭时根本就不关心吃的是什么。

还有一次,也是“吃”的问题,甚至影响了王安石的前途。当时,年近四十岁的王安石在皇帝宋仁宗身边工作。有一天,宋仁宗请大臣们去钓鱼放松,王安石也拿起了鱼竿,但是他对娱乐活动没什么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又开始“走神”了。他平时就有一边思考一边吃“零食”的习惯,这时手摸到旁边有个盘子,里边有些“圆豆”,似乎能吃,不知不觉中就把一盘“圆豆”都嚼着吃了。直到有人发现了,出声提醒,他才知道自己吃的竟然是鱼饵!这件事本来可以看作一个笑话,但是王安石却给宋仁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个人如此古怪,搞不好是耍心眼、故意表现。因此宋仁宗没有重用王安石。一直到后来宋仁宗“孙子辈”的皇帝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变法改革。

学个成语

凌霜傲雪(líng shuāng ào xuě)

这个成语可以形容梅花的品格。意思是不畏霜雪严寒,不怕外界条件艰苦,比喻经过长期磨炼,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

出自宋朝李曾伯的词《声声慢·和韵赋江梅》:“修洁孤高,凌霜傲雪,萧然尘外丰姿。”

说段历史

唐宋八大家

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来自唐朝的有两位——韩愈和柳宗元,来自北宋的有六位——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虽然他们中的好几位都是诗人,但“唐宋八大家”这个荣誉考查的不是写诗,而是写散文,这八位可以说是唐宋时期最会写散文的八个人。

这个称号可不是他们自封的,甚至也不是宋朝时评选出来的。而是在很久以后的明朝,有个叫朱右的文人,把他们八个人的散文作品合编成一本《八先生文集》,才渐渐有了“八大家”这个说法。

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他们曾经是同事,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而宋朝的六位大家,基本上也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互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洵、苏轼、苏辙是一家子,苏洵是老父亲,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他们都很有才华,人们经常把他们一起称作“三苏”。

欧阳修岁数大一些,成名早一些,曾巩是欧阳修的弟子。苏轼和苏辙兄弟在嘉祐二年(1057)参加科举考试,曾巩也在这一年应试,结果三个人都考取了进士,所以他们是“同年”,在古代可以视作同学。而欧阳修正是主考官,是他们三人的“座师”,这在当时也是文坛盛事。

王安石比他们考进士的时间要早十几年,他十几岁来到京城,就和曾巩成为好友,曾巩还把他推荐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大为赞赏。

苏轼算是王安石的下级,两人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矛盾,但他们都是人格高尚的君子。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审,王安石爱惜苏轼的才华,向皇帝求情,为苏轼说话。后来王安石晚年辞官,苏轼还特意去探望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