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中有思想比较深刻的,比如像《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瞿秋白的,把瞿秋白的人生意义刻画出来。瞿秋白是一个革命领袖,被国民党杀害了。本来他是一个烈士,形象很高大,但是最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多余的话》,这就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为人要坦诚的意义。
还有《跨越百年的美丽》,写居里夫人的。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主要写她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写她怎么对待名誉,对待人生。她把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玩具,把奖金捐给国家。
《特利尔的幽灵》,写马克思的家乡。过了两百年了,现在人们怎么看待马克思?我去访问回来后写了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了大学教材。
还有风格上气势磅礴的,像《文章大家毛泽东》,分析毛泽东所写的文章,是两千年来中国文章史上的一个高峰,从唐宋八大家到梁启超,再到毛泽东,他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好。
风格热烈一些的有《把栏杆拍遍》,写爱国诗人辛弃疾,他怎样怀才不遇,最后郁郁而终,写了很多的爱国的诗词;有《夏感》,歌颂生命;《秋思》,反思生命的意义;《壶口瀑布》,借黄河展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风格冷静一些的有《线条之美》,分析生活中的美感:《何处是乡愁》,写回家乡的感觉。
从文字表现方面来看,文章风格可以分为典雅、通俗、幽默,等等。
典雅的有《晋祠》,纪念邓小平的《真理宝鼎记》,还有《西柏坡赋》。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明显地借鉴了古典文学的行文技巧,文字比较干净、典雅、简练。
通俗的有《青山不老》,明显是从新闻作品里面渡过来的,很通俗,文字像民间的口语一样的。《石河子秋色》,讲新疆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国庆节街上开的花、远处的树林带,等等。
幽默的有《享受岂能是头衔》。有的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特意印在名片上,说自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改革初期县委特批二斤猪肉给特级教师,作者采访过许多教师,却没有一人说自己是“二斤猪肉享受者”。因此,根据题材、思想、文字表达的不同,文章就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文章风格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风格就是人格,单靠技巧解决不了风格的问题,它是综合的修养。首先是你的知识积累,以及你对周围生活观察的细致程度。然后是思想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主见,再去选择题材,最后用你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风格。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立刻学也学不到,想装都装不出来。
比如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生活,他的文章就尖锐、泼辣、深沉。朱自清一生都在治学,在大学里面教书,相对安静,文风就淡雅闲适,而且忧郁。
第二个问题,青少年刚学写作,不要急着追求风格,更不要固定自己的风格,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生活会有什么变故。这时候唯一的态度是谦虚、多学。就像写书法一样,各种字体都要学,最后自然形成了你的体。我们要多读好文章,还要背一些经典好文,时间长了你自然会喜欢上某种风格,以此为基础,再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第三个问题,要有高起点。初学者虽然不能定下自己的风格,但是要有一个大的目标。有一句古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就是说你目标定在高处,只可能得到中等效果。如果目标定低了呢?就什么也学不到了。所以要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名家作品。古人的作品有唐宋八大家、范仲淹、明清的笔记小品。现代以来有梁启超、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这些会让你胸襟开阔,看到大的格局。
总之文章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组合形成的,要慢慢学习,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