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2 /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诗歌鉴赏

这首创作于狱中的诗充满了战斗的**,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来源于诗人在狱中曾受折磨,身体受到很大影响。写虚则是诗人幻想用自己的手掌来抚摸祖国大地,表达深切的爱国之情。据诗人好友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在这首诗中,前半段使用的词汇阴冷消极,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后半段的词汇明媚阳光,如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通过两类词汇间的对比,传递出对日军占领下的国土和解放区截然不同的感受,明确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本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实之间的完美结合。除了用“残缺的手掌”这个意向之外,诗人还非常注意虚拟的现实与细节刻画之间的结合。虚拟的祖国大地对于诗人来说不仅存在在头脑当中,更引发了诗人一系列直观的感受。诗人在虚拟中能看到堤上的繁花如锦幛,闻到嫩柳枝奇异的芬芳,触到水的“微凉”,感觉到长白山“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些调动了多种感官的细节描写,强化了虚拟的现实性,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虚拟幻觉的具体化。

注释

[1]发表在《文艺春秋》时,“尽那边”为“而那边”,这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