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2 / 2)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勾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G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 Bell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作者通过对威尼斯夜曲的描写,体现威尼斯在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

作者通过对两座教堂的描写,体现威尼斯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在这里,作者运用“流动”来形容《圣处女升天图》,增添了静中见动的艺术美感。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洁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作者通过对国际艺术展览会的描写,体现威尼斯在现代艺术方面的艺术成就。

作者通过对威尼斯玻璃器皿的描写,体现威尼斯在手工艺品方面的艺术成就。

1932年7月13日作

美文解读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里的散文语言上都有这样的特点:清新朴实,自然畅达,像是朋友在向你娓娓述说他的所见所闻。本篇也不例外。

游记类散文的题材总要涉及山水景致、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作者除细观密察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艺术造诣。本篇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多彩多姿的艺术景观和风土人情,内容涉及建筑、造型、绘画、音乐、工艺制造和风俗等。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譬如运用形象、贴切、新鲜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运河是“大街”,小河道为“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钟楼好像戏里大将“后面一杆旗子”,威尼斯的一群小岛“团花簇锦似的”。

作者特别追求一种以动写静,变静为动的手法。像花团一般的一个个小岛“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漾着”,写出了威尼斯在水中“晃**”的特点;“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节奏”来形容建筑物方位错落有致;“他的《圣处女升天图》……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静态的画面呈现出动感,美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