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真希望孩子不生病 > 序 南柳巷的“中医情”

序 南柳巷的“中医情”(2 / 2)

我的医学研究和科普之路

我的研究生阶段是在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现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及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完成的。我的导师梁文旺教授是广西名中医。初到南宁的我对一切都是陌生的,老师却视我如家人,悉心地教导我说:“刘鉴,你要想搞好中医,必须要有至少3年的西医临床经验做底,不然你是搞不好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老师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儿童性早熟的治疗,提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肝有关,应从肝论治的思想,对我后来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帮助很大。

紧接着我遇到了我的另一位恩师: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焦富勇。焦老师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一听我是贾堃的外孙,就对我说:“当年市儿童医院的张凤祥老师教我西医儿科,你外公教过我中医的。”说着就给我背起了方剂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深深让我体会到,一个好的医生应当是中西医都通的。和焦老师相处的一年里,使我对西医治疗肺炎、腹泻病、川崎病、白血病及脑瘫等都有了深刻的认知。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我在这里的前两年,儿科和新生儿科是没有分开的,所以我学到了很多新生儿的知识,为我全面掌握儿科知识打下了基础。

2010年,我们要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样样精通,我选择了儿童哮喘专业,并有机会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侯伟老师的指导。在跟随侯伟老师门诊期间,看到他详细地为每一位哮喘患儿做档案,教授患儿吸入激素的方法,总是从早上的8点上门诊至晚上的9~10点,被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打动。在这期间我作为西安医学院的代课老师,教授本科班《儿科学》,这一教就是五年,五年间一遍一遍地备课,一遍一遍地学习,真的是教学相长也。

2013年,医院的整体影响力逐渐上升,来就诊的重症患儿越来越多,我也面临了人生的第二次专业方向选择,随即被医院安排至西安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学习半年,在这半年里我看到无数幼小生命的终结,现代医学在死神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

2014年,我怀着对中医的热爱,辞去公职,应聘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医师,开始了我的中医儿科之路,我相信外公及父亲为我选择的这条路。在此期间,年门诊量最高达到了2.3万人次,也就是说如果我一天也不休息,平均每天要诊治患儿63人次,全国各地的患儿及患者开始到西安求医,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我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跟随我的大舅贾宁学习,并且不断研读中医经典理论。

直到2020年的9月,因为我发现繁忙的门诊工作使我的中医水平停滞不前,所以我再一次辞职,选择了中医医馆继续我的临床工作。并且留出了时间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中医水平。事实证明,医馆的工作更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更加能发挥中药简、便、效、廉的特色。不忘初心,谨记薪火相传,这就是我为自己所选择的路,一条传承之路。

从2015年底,刚开始接触自媒体,我就把弘扬中医文化、坚持医学科普,作为我的责任和目标。从公众号“刘叔小儿杂谈”到“儿科医生刘鉴”的更迭,再到“刘鉴叔叔”品牌的创立;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快手、小红书短视频的尝试;从语音到文字再到视频,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线上每分钟的视频内容,都是线下诊病十余万人的经验总结。无论临床工作再忙,也从未停止过原创医学科普的创作,我深知,静下心沉淀已迫在眉睫。如今,有超过400万父母群体关注了我,成了我的粉丝。很多父母都问我:“什么时候能出一本书,把最有用的内容分享给我们?”为了完成粉丝们的愿望,也为了实现我自己医学科普的理想,通过两年时间的创作和不断地完善,本书终于问世。

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父母们育儿路上的一个小帮手,帮助大家科学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身体上的各种问题,解决家长们的部分焦虑。正如我在科普视频中经常说的:“父母多学习,孩子少受罪。”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也欢迎指正。

本书的问世,感谢我的爱人周琪女士对家庭的付出和默默的支持,也得益于万璐、李苗和曹永攀这几位朋友的辛勤劳动,在书稿校对和整理、完善方面所做出的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也谨以此书,向我的外公致敬,向我的家族致敬,向中医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