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感谢李绅(1 / 2)

悯农其一》是绝对不能写的。

虽说第一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

但最后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却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惨遭饿死、两手空空的现实问题,怎么看都会让当朝者多想。

在自己还没有那个实力抵抗风险之前,还是消停些吧。

可不能科举之路还未开始,就登上好多官员心里的黑名单。

最终,李牧承选择了《悯农其二》,唰唰落笔。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在田里劳作。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生活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透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这首诗就算是送到上面去,也会成为歌功颂德的典范之一,且拍马屁并不明显,完美的选择。

感谢唐代诗人李绅!

李牧承放下笔抬起手,示意巡逻之人将自己写好的诗收走。

坐在台下的各私塾先生们懒得多瞧他一眼,在他们心里,觉得这个小屁孩儿就是没那个能力才选择早早放弃。

只有一直盯着自家学院里的南城私塾的先生们有注意到李牧承刚刚挥笔的动作,看他那样子也不像是胡乱交了篇鬼画符,可依然没什么信心。

毕竟李牧承入学时间太短了,还没来得及表现出写诗这方面的天赋。

巡逻的人拿着糊名用的东西走上前,等到人将其桌上的纸拿走后,李牧承才笑眯眯地回到自己台下的座位上。

再看台上那群人,现在还在动笔的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还处于皱眉苦思抓耳挠腮的阶段。

冯先生有心想要问问李牧承写了什么,但还是忍住了。

毕竟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出,生怕影响了学子们的发挥。

李牧承原本还在疑惑台上面积不够大,那么多人都参加了,台上能站得下吗?

下了台才知道,能在台上挥笔的,只有排名前三的私塾参赛学子。

其余学子则全都被分到了台子两侧,不注意看根本都看不到这群人。

倒是不担心这群人作弊的问题,毕竟题目是临时出的,他们就算是作弊也没得做。

台下坐着或站着的各私塾之人也都集中在一片区域,通风报信也是相当难的。

更别提他们前面还站着好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紧紧盯着台下的这群人。

这次的比试重要程度可想而知,谁也不敢顶风作案不是?

“还剩最后一炷香的时间,诸位学子抓紧。”

李牧承眉头微挑,有些讶异。

原本以为空出来一上午给这群学子比试,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个限时比试项目。

别说是他,就连坐在这里的所有私塾先生和参赛学子们都没想到。

这句话如同一滴水落入满锅热油之中,瞬间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