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82章:汉中风云、稷下之辩与蒸汽轰鸣

第82章:汉中风云、稷下之辩与蒸汽轰鸣(1 / 2)

中原的棋盘,在项羽分封落子之后,并未迎来真正的平静,反而陷入了更加微妙而危险的僵持。暗流在西楚霸王与汉王之间涌动,而远在西域的西秦,则在内部进行着一场关乎道路与灵魂的深刻拷问,以及一场即将改变国运的动力革命。

被项羽刻意封于巴蜀汉中,意图困死的刘邦,展现出了他作为乱世枭雄最可怕的韧性。西秦的密使从汉中传回的消息,描绘了一幅与表面沉寂截然不同的图景: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奇在汉军中悄然流传。那个曾受胯下之辱、在项羽麾下不得志的淮阴游子,被刘邦拜为大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整军练兵。韩信对军队的操练方式,甚至隐约带有一丝西秦“讲武堂”所倡导的纪律与组织色彩,这让密切关注汉军动向的蒙恬都感到一丝讶异。

汉王宫阙的“无为”与“有为”。刘邦表面上沉迷享乐,烧毁栈道,以示无东顾之心,麻痹项羽。暗地里,丞相萧何却在疯狂地治理蜀地,发展生产,积累粮草,其效率和对基层的控制力,令西秦负责内政的官员都暗自心惊。

最关键的情报终于传来——汉军,动了!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精悍前锋,沿着故道,出其不意地翻越秦岭险隘,突然出现在关中平原!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接连败北!

“暗度陈仓!”李默在宣威城接到密报时,忍不住低呼出声。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这一经典战例终究还是上演了。刘邦集团所展现出的战略欺骗能力、执行力以及对时机的把握,让西秦高层彻底收起了对其的最后一丝轻视。

“刘邦,已非池中之物。”蒙恬指着舆图上汉军兵锋所指的方向,沉声道,“项羽刚愎,分封不公,关中三秦(雍、塞、翟)其心各异,绝非韩信对手。关中,恐将易主。”

局势瞬间明朗。一旦刘邦还定三秦,据有关中沃野,便拥有了与项羽正面抗衡的根基。天下从楚汉并立,即将进入更加惨烈的楚汉争霸阶段。

这一消息在西秦朝堂引发了新一轮的震动。激进派将领再次鼓噪,认为这是西秦东出争夺关中的最后机会,至少要在刘邦彻底消化关中之前,抢占战略要地。稳健派则坚持认为,楚汉主力尚未交战,此时介入为时过早,且会同时树敌于楚汉两家。

扶苏再次展现了作为决策者的定力。“刘邦虽得势,然项羽根基雄厚,胜负犹未可知。我西秦仍当以‘潜龙’为本,静观其变。然,军备不可松懈,对汉、对楚之情报搜集需进一步加强。另,可考虑以‘商贸’为名,加大对汉中及未来关中地区的渗透,尤其是……对某些‘特殊物资’的需求打探。”他的目光若有若无地瞥向了李默。

李默心领神会。扶苏所指的“特殊物资”,除了传统的战马、皮革,恐怕更包括格物院急需的、西域难以寻觅的某些稀有矿产,以及……对中原技术水平的评估。

就在外部局势风云激荡的同时,西秦内部的思想交锋也达到了高潮。这场交锋,最终在扶苏的授意下,于西都仿效战国齐稷下学宫旧例,召开了一场“西秦稷下之辩”。

辩论的核心,便是 “道”与“器”孰重孰轻,何为立国之本”。

守正派大儒周青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夫国之所恃者,礼义廉耻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则天下归心。今格物之术,虽能造利器,充府库,然使民逐利而轻义,工匠恃技而傲上,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此乃舍本逐末,与暴秦苛法虐民何异?殿下当尊王道,行仁政,黜退奇技,使民复归于朴!”

其言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忧虑,他们将社会秩序的松动和道德水准的波动,全部归咎于格物之术的兴起。

格物派后起之秀、讲武堂教官石蛋毅然登台。他不再是最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学徒,在知识和实践的洗礼下,目光坚定,言辞犀利:“周夫子所言差矣!若无格物所铸之‘破军’‘霹雳’,阳关早已化为齑粉,我等皆成胡虏刀下之鬼,何谈礼义?若无水力电力,工坊何以昼夜不息,织机何以倍增?百姓无衣无器,饥寒交迫,空谈仁义可能充饥御寒乎?”

“格物非是奇技淫巧,乃是究天人之际,通万物之理!乃是强兵以御外辱,富国以安黎民之实学!夫子只知抱残守缺,可曾见那电弧之光,可曾闻那蒸汽之力?此乃天地间本有之力,我辈格而用之,何错之有?若言立国之本,学生以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能让国家不受外辱之学,便是根本!”

石蛋的发言,结合了切身体验和朴素逻辑,虽然不如周青引经据典华丽,却更接地气,引起了台下众多工匠、学徒乃至部分军官的强烈共鸣。

辩论持续了三天,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谁也未能彻底说服对方。但这场大辩论本身,如同一场思想的洗礼,让许多原本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