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捅了马蜂窝(2 / 2)

至于利用其他太行山的孔道出河北,取冀州……这就更具战略选择的多样性了。

当然,河东派也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并州方向的鲜卑人始终是个不的隐患。

并州方向的魏军,如并州刺史梁习,护鲜卑校尉牵招、解俊等将领,也非易于之辈。

一旦汉军出了河东。

很可能要同时遭到魏军和鲜卑人的攻击。

除此以外。

后续翻越中条山也好,穿越太行山去往河北也罢。

都属于长距离迂回作战。

后勤压力不会。

而收益却无法保证。

反观河南派一旦打通了崤函通道,再配合已经占有了广成关的关羽军团,两路齐出。

那攻占洛阳真就是指日可待了。

总之,两派公公有理,婆婆有理,互不能服。

又因都是名重大将,能量不。

自然引来了大量跟风追随者。

俨然席卷成一场声势不的舆论风暴。

刘禅作为刚刚继位,威望不足的年轻天子。

根本压不住两派人物,也不敢轻易弹压。

不然呢?

张飞、赵云、魏延,算资历,算年纪。

哪个不是他的叔叔伯伯辈?

虽有君臣的名义在,但谁都知道这些将军们真正心服的是他的父亲刘备。

而非一个压根没上过战场的年轻人。

而关平虽属平辈,但也是有实打实的战功在身的。

更别人家关平一个祖籍河东的大将,毅然选择了先出河南的进军路线。

这就叫什么?

因公忘私。

人臣典范。

关羽更是全程保持了沉默,没来给新帝添乱。

都不好去指责的。

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刘禅。

更不能怪刘备把儿子保护得太好,不给他上战场立功的机会。

因为按照这个年代的一些不言而喻的政治传统。

国君若出征在外,太子要么留守国都,要么随行抚军。

总之就是不能独自领军出征的。

哪怕搭配一个富有经验的大将都不行。

否则就会被世人解读为即将要废太子的信号。

是会引起极大的朝局动荡的。

而这种传统的滥觞所在,自然是先秦时,晋献公和太子申生的典故。

当初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公子刘琦出镇江夏?

因为一旦刘琦选择领兵外镇,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继承人的身份。

不再威胁到刘琮那一派人的利益。

所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是也。

又考虑到这个典故出自《春秋左氏传》。

而刘备也好,关羽也好,诸葛亮也好,甚至包括刘禅本人,都是熟读《左氏》的。

那自然都不会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

不过眼下导致刘禅军事威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在。

不幸中的万幸。

刘禅的丞相叫诸葛亮。

眼见两派闹得越来越厉害。

刘禅果断决定。

传召相父!

值得一提的是,刘禅原本是打算直接去丞相府找诸葛亮的。

好在董允及时提醒,改“幸”为“召”,这才没有闹出新的风波。

总之,就在刘禅即将扛不住舆论压力的时候。

诸葛亮总算在百忙之中挤出了一点时间,来到了未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