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寧深知,哪怕把魔下及天水所有的兵卒、丁壮都集中起来,也不是苟军的对手,困守城中,也未必能长久坚持。在这种局面下,他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了。
外援何来,大抵也就三处了,一陇西,二仇池,三凉州。
在过去的半年间,石寧与陇西的王擢之间,实则是爭斗不休,毕竟一山不容二虎,秦州地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两个人都有全据秦州自立之心,衝突是难免的。
尤其是在对南安郡(陇西与天水之间)的爭夺上,双方更是交手了好几次,
因王、石之战而死的军民,超过方人。
对於有夙愿的王擢,石寧只派人给他强调了一个道理,唇亡齿寒。当年,石虎伐凉之时,王擢、石寧都曾於军前效力,当苟军大举西进时,两者之间又从打生打死,到合力抗敌了。
而王擢虽然依旧厌恶石寧,却也的確被其说动了,当苟雄兵临冀县城,王擢也亲自领军一万,进驻南安中陶。
或许是出於对苟军的忌惮,又或许是忙於接收石寧固守冀城留下的势力真空,王擢军至中陶之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只是从西面对苟雄形成威,一副要根据冀城战况决定的样子。
仇池方面,石寧与之,也有纠缠,趁著羯赵崩溃的大好时机,武都的仇池公杨初也是野心勃勃,並且有一番作为,至少他彻底恢復了仇池国在西汉水流域的地盘。
並且,趁秦州纷乱之际,数次领兵出祁山,经略天水,但仇池国小力弱,而杨初虽有野心,但其志不坚,竟被石寧给阻挡住了,始终不能得逞。
为了说动杨初,石寧则大方地许诺,若能击败苟军,当与仇池公共分略阳,
於是,杨初动心了,遣其弟杨俊为主將,率步骑七千,再出祁山,驻始昌,威胁苟军侧翼。
至於凉州方面,石寧的使者则多费了些口舌,向已於去岁称凉王的张重华表示,苟贼有併吞关西之野心,若陷秦州,凉州永不得安了;而石寧虽然不才,但只要在天水一日,便能为凉王阻止苟贼一日..:..,
石寧的这套说辞对张重华来说,杀伤力实在不强。一者,此时的张重华,已经走上耽於享乐、荒废政事的不归路;二者,当年连气焰滔天的石虎他尚能成功抵御,若討论苟政能对凉州造成多大威胁,就像是在说笑一般,若真事有不济,
顶多再把谢艾从张掖召回来便是....
张重华颓废,但他的臣属中还是有一些清醒人的。比如別驾索遐,便进言:
即便大王不畏惧苟军的威胁,也不该放任其攻城略地。有石寧、王擢之流在秦州与苟军作战,將其兵锋隔绝在凉州之外,对大王及凉州官民总归是好事,这才说动了张重华。
而出於一种很难为常人理解的大意抑或傲慢心理,张重华仅仅派出一个名叫张的凉州边缘將领,率步骑五千渡河,出金城郡,驻於榆中。
也或许是凉州军的行动,方使王擢不敢倾力东向,没准他也担心,凉州对他进行背刺,趁机攻他的陇西。
在苟雄屯兵冀城下十日之后,石寧的三路援应格局已然形成,只不过从场面上看来,相当凌乱,远则迟缓,近则犹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挤在西陲的眾多夷夏势力中,最主要的几股大势力,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来。有意思的是,除了石寧之外,其他四股势力,都曾受东普封赏抑或打著普旗。
一场与东晋实质上没有什么干係的“普臣內战”,一场“五国大战”眼瞅著就要爆发,並且从形势上对苟军有些不利。
毕竟苟雄內则顿兵于坚城难下,外则有几路援军从侧翼威胁,然而这一场“大战”,其过程与结果,则並不精彩,甚至显得平淡。
面对气势汹汹的“反苟联军”,苟雄与诸將商討分析所得结论,不足为惧。
盖因彼等虽眾,但离心背德,且毫无协同可言,真正具备威胁的,只有王擢军。
既然如此,那便给了苟雄各个击破的机会。而苟雄的第一目標,瞅准了屯兵於冀城南面始昌境內的杨俊军。只因为,三路援军中,只有仇池军,能够威胁到苟军的后路,影响粮道安全。
对苟雄来说,若敌军势大,事难周济,他自可应时后撤,从容整备,捲土重来。但这有个前提,后路安全,粮秣无忧。
出於这方面的考量,苟雄使出了他最擅长的、甚至已经形成一种作战模式的战法,坚壁冀城之下的同时,他將苟兴、苟涛、贾虎三营精锐集中起来,奔袭始昌。
始昌一战,是苟军与仇池第一次正式交手,苟兴等將则让杨氏深刻地体会到这支靠著战场廝杀成就的雄师锐旅的强大。
在苟军將士风雷烈火般的攻势下,根本不料有此一招,也根本想不到苟雄竟会將目標放在自己身上的杨俊,惨败而归,七千步骑,逃回武都的不足一半。
在落实三路援军的破局之法后,关於如何破冀城,苟雄在一番仔细的思量后,终於跳出了固有思维,將苟政临行前的叮嘱想了起来。
凡战,遇坚城,硬碰硬绝对是下策。而再坚固的堡垒,从內部总是更加容易突破的。於是,苟雄加强了对冀县的劝降攻势,一方面不断派人喊话、发劝降书,一方面,又营造其外援已断的氛围,斩获仇池援军,对城中守军的士气,就是一个巨大打击。
须知,石寧聚在城中的一干乌合之眾,在其苛政酷法之下,本就矛盾重重,
卒怨主將,將则不能信卒,能够坚持,只是因为石寧的暴力监视,以及苟雄並未施加更大的压力。
但是,隨著冀县困城既久,而苟雄又从天水境內邀请一些父老、郡望,到冀县城下不断劝降时,城中守卒军心大动,一场基於內部矛盾以及恶劣形势的战场起义爆发了。
永和六年秋七月二十二日,在困守二十日后,石寧为部下所诛,献降,苟雄兵不血刃,获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