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前往洪武(2 / 2)

管他呢,反正只要能见到爹就行。

哼哼,到那时——.

对了,还得提醒大伯別將自己的身份说出去。

不然,洪武朝的自己恐怕就倒霉了。

等待了约二十分钟,刘据带著邓艾返回了农家乐。

“士士载在见过先生,太子殿下,还有高煦兄长。”

看著出现在此的陌生人,朱高煦的目光看向张泊。

不是说此地只有歷史留名的人物才能进来吗这小孩难道也是此等人物。

“店家,这位又是”

“高煦,这是邓艾。”

邓艾!

不过,將来灭亡蜀汉的邓艾如今怎么前往了东汉

瞬间,朱高煦就意识到此事与刘备有关。

好傢伙,刘备未雨绸繆,竟然在下如此大棋。

这么说,距离刘备三兴大汉,应该不远了。

朱高煦略微感慨了一番,便与朱標踏上了行程。

隨著朱高煦的眼前一阵变换,他就感觉到自己出现在一间屋內。

“小据,你在屋內稍作等待,我先带高煦去见一人。”

“好的,兄长。”

本来在好奇打量屋內环境的朱高煦,听到朱標要带他去见一人,心中不由得浮想联翩会是谁呢。

反正不是老爹,因为之前已经和他说过了。

那貌似他在洪武朝就没几个认识的人了。

该不会是皇爷爷吧。

想起祖父,朱高煦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他有些怕见到祖父。

因为老大认真学习,自小便获得了祖父的喜爱。

而他经常逃课,祖父也对他不喜,经常教训他,

“大伯,带我去见的人不会是祖父吧”

“並不是爹,因为爹这段时间有事,所以並不在紫禁城中,我带你去见的,应该是一位你熟悉之人。”

熟悉之人

朱高煦有些意外。

洪武十五年还有谁他比较熟悉呢。

如是想著的时候,朱高煦跟隨著朱標走出屋子,行走在紫禁城当中。

看著周围略显熟悉的景色,朱高煦也被其深深吸引。

不会错的,这里就是紫禁城!

不过与永乐五年的紫禁城相比,眼前的这座紫禁城还有些新,甚至有许多地方与他印象中截然不同。

细想一番,这也是想当然的事,严格意义上来说,紫禁城是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正式完工,因而现在算是一个雏形。

经过一盏茶的时间,两人来到了文渊阁前。

隨著朱高煦进入文渊阁,他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光头。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就在几天之前,同样的地点,他见到了同样的人。

大伯带他来见之人,竟然是道衍那个老和尚。

不过,与他印象中那个形如病虎的道衍和尚相比,眼前的这位道衍和尚则是显得有些平易近人。

“道衍大师。”

“殿下。”

道衍在与朱標打完招呼之后,目光落在了一旁的朱高煦身上。

“殿下,这位是”

“道衍大师,这位是永乐朝的来客,我的侄儿,朱高煦。”

作为之前准备投靠朱棣的道衍,自然知晓这朱高煦是何许人也。

换而言之,永乐朝的自己如果成功了的话,那么眼前的这位朱高煦的身份就显而易见了。

他是一位藩王。

当即,道衍对著朱高煦极为客气的微微拱手。

“见过殿下。”

至於道衍接下来的打算,自然就是向眼前的朱高煦打探永乐朝自己的所作所为。

崇禎八年,紫禁城。

看著周围有些熟悉的一切,孙传庭感觉自己恍若在梦中一般。

天启年间,他因为不满魏忠贤的专政,告假回乡。

在家侍奉母亲,教授学生,开闢田地,饮酒赋诗。

日子虽然轻鬆快活,但是他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成为大明的进士可不是如此虚度光阴的。

去年八月,后金第二次入塞,他的家乡代州也惨遭躁,於是他八月上《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疏》,提出了步兵扼守险要抵御后金骑兵的方法。

可是这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丝毫的浪。

就在他想要放弃之时,一封书信送到了他的手里。

根据书信所言,陛下让其火速赶到京师,不得有误。

他確实没有犹豫,简单地收拾了一番行囊,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京师。

而今日,就是陛下召见他的日子。

虽然孙传庭对於宦官並无好感,但是他还是开口向在他前往行走的秉笔太监王承恩询问道。

“王太监,可知陛下如此急切召唤所为何事”

王承恩转过头,看向身后的孙传庭。

眼前这位之前仅有五品郎中官职的孙传庭,现在大概率摇身一变,就要成为大明的朧股之臣了。

对此,王承恩也是晞嘘无比。

不过,他也知道,不是什么事都能说的。

因此对於孙传庭的问题,王承恩只是笑笑。

“孙郎中,关於此次陛下召见你的意图,咱家不好透露太多,你只需要,这次你有天大的好处即可。”

天大的好处孙传庭实在有些想不到,这所谓的天大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在他看来,只要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抗击后金军,就是天大的好处。

行进了约一烂香的时间,两人来到了武英殿的门前。

王承恩侧过身子,做出了一个“请”的的手势。

孙传庭虽然有些不解,但他的脚步还是跨入殿中。

在看到武英殿中的场景时,孙传庭此刻也傻了眼。

武英殿中此刻聚集著一批人,约莫有二三十人的样子,其中甚至有不少熟面孔。

只是略微扫视,孙传庭就发现了在场眾人的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大多是閒赋在家,或者被贬在外的人。

“伯雅(孙传庭)。”

孙传庭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就见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在向他招手。

此人名为陈子壮。

他与对方熟悉的原因,乃是因为对方与他一样,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

对方是探,而他是一百一十一名。

孙传庭来到陈子壮的身前,打完招呼之后,便问起了事情的原委。

“集生(陈子壮),不知陛下召集我等所为何事”

陈子壮摇了摇头,回应道。

“不知,我现今並未见到陛下,但是我有预感,恐怕这次陛下有大动作。”

“大动作!”

孙传庭绞尽脑汁,思考著所谓的大动作是什么的时候,一人的到来,吸引了在场全部人员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