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晋末芳华 > 第238章 国事私事

第238章 国事私事(1 / 2)

第238章 国事私事

王彪之出列,直接出声道:“臣建议联合符秦,共击燕国。”

此言一出,眾人大哗。

王彪之这话极为激进,这也罢了,关键是这个战略,之前就曾有人提出过。

桓温。

之前桓温就派人上书,说燕国势大,慕容恪难胜,需暂和符秦罢战,共同对付燕国,方为一时之策。

这个提议,到了朝廷里面,自然遭受了不少非议。

有人借题发挥,说桓温不能胜符秦,所以才推诱怯战。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这个时代,统一天下的路线,能够学习借鑑的,也只有秦汉。

秦朝就不说了,其从关中发兵,一路往东进攻,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后打到东海边上完成了统一。

而汉朝则极为相似,刘邦自汉中发兵,占据关中,然后出函谷关攻打中原,一路东晋打到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现今徐州境內。

同时韩信在第二条战线出函谷关,先入中原,北上魏地,再入赵地,最后攻入齐国,和刘邦会师,完成统一。

秦汉两朝统一过程极为相似,都是从西往东,所以朝廷的主流观点,认为应效仿这种成功经验。

如今既然普朝占有巴蜀,便应该沿看这条路攻入关中,消灭符秦后,再夺取函谷关和燕国对峙,最后依据地盘和后勤的优势,將燕国打败。

王謐不得不承认,这想法固然有些保守,不失为一条好计。

但问题在於,如今过去了近千年,天下的形势,和秦汉时完全不同了。

从西往东打,利用的是高打低,能利用沿途的水系运兵运粮,自然能占据速度优势。

且秦汉时期,天下两大粮仓,一在关中,一在汉中,这两地在秦汉统一中,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人口,是致胜关键因素之一。

但时移世易,千百年过去,在王謐看来,如今情况发生了几点变化。

一是汉中地区发生了数次大地震,河流阻塞,道路难行,再难復现刘邦时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

二是符秦对此早有警醒,使用了相当规模的兵力扼守住汉中通往关中的出口,即使晋朝从此路发兵,又能比得上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吗

事实也是如此,桓温第一次北伐,攻打长安时,便是因为凉州子午谷一路援军被符秦所败,导致桓温孤军无援,只得退兵。

三是科技的进步,盔甲大规模出现列装,骑兵成为中原北地战斗的主流战法。

秦朝时候虽有骑兵,但步兵仍然是决胜的主力,项羽虽然有骑兵队伍,但彼时马尚未发展完全,骑兵还是以远程袭扰为主,多数到了战场,多是要下马步战的,其所利用的,主要还是骑兵的机动优势。

虽然项羽初期依靠骑兵打了不少胜仗,但刘邦训练的郎中骑兵成形后,就完全抵消了项羽这个优势,自此之后项羽再无法取胜,就此败亡。

而汉朝面对的外部威胁,便是北面的匈奴,数百年来,汉朝骑兵和匈奴骑兵的歷次大战,推动了的骑兵战法演化成形,隨著马出现,骑兵被甲,北地骑兵的战斗力和威胁性越来越大。

到了汉末三国时候,中原因为占据幽州并州等马场,面对关外胡人,还是占据著一定优势。

且魏普的关键人物曹操司马懿,虽然后世颇有爭议,但两人在面对关外乌桓鲜卑时,却很有一手,歷次用兵打的胡人远遁,根本无法威胁到关內。

但到了晋朝,却是彻底玩脱了。

八王之乱,西普內部诸王自相残杀,精锐力量损耗殆尽,还在关外窥伺的胡人,抱著试一试的想法,趁机入关南下,结果却势如破竹,元气大伤的西晋根本无力抵挡,一败涂地。

司马氏固然是丟失了中原,同时也將外胡被秦汉千百年来压制的残忍疯狂,彻底释放出来,其对汉人百姓的屠杀凌虐,持续数十年,中原生灵涂炭,百姓惨不堪言。

作为大一统政权,竟然在胡人手里丟掉了中原,这是遗臭万年,朝堂羞於启齿的屈辱事实,司马氏多少还是要点脸的,於是北伐变成了绝对的正確,没有人敢反对,关键是採取何种路线。

有秦汉的经验,朝堂自然以从荆州一线,攻入关中为主流认知,前几年桓温却提出可以从下游尤其是江淮下游一带进攻燕国,这被眾官认为是避战符秦,其实际目的是取得徐充,然后威逼朝廷篡位。

因为谁也不相信,从合肥甚至徐州一带进军能够成功,三条南北路线,之前有成功过吗

只有失败的例子,比如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