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时间,2002年4月1日下午。
当西方世界的愚人节玩笑还在互联网的雏形和办公室间流传时,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一则严肃商业新闻,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华夏内地与港岛的文化娱乐圈。
根据盛影传媒公关部传来的切实消息,各地晚报的财经版、文化娱乐版,都不约而同地在醒目位置刊载了同一条消息:
【盛影出品《功夫足球》北美首周末狂揽812万美元!】
【周星星“无厘头”风暴席卷新大陆,华人影星再闯好莱坞!】
【“中国电影第一股”候选盛影传媒展现国际发行实力!】
报道中,笔者们用激动甚至略带夸张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功夫足球》在《冰河世纪》强势压境下,如何凭借独特的风格和精准的营销逆势上扬,在902家影院取得812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位列当周第四,单馆票房高达9002美元的佳绩。
有心的编辑立刻算了一笔账:按照2002年4月1日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基准汇率(约1:8.28),812万美元约合6723万人民币!
这个数字,放在200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就在去年,2001年,内地全年的电影总票房也不过区区20亿多人民币。
一部电影在海外一个周末,仅仅三天,就斩获了近6700万人民币的票房!
这几乎相当于一部中等投资的国产电影在国内整个上映周期的总票房期望值!
霎时间,内地娱乐圈震动了!
《京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权威媒体连夜撰写评论员文章。
“这不仅仅是《功夫足球》一部电影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商业化探索的一次成功外溢!”——《京城晚报》
“王盛与他的盛影传媒,再次证明了其精准的市场判断力和国际视野。从婚庆录像到制霸贺岁档,从组建院线到远征好莱坞,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了时代变革的鼓点上。”——《新民晚报》
“借船出海,奇兵制胜!《功夫足球》的北美成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可复制的思路:不必一味迎合,突出文化特质,精准定位受众,亦可殊途同归。”——《羊城晚报》
媒体不吝将最华丽的赞美献给幕后推手王盛,称赞他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旗手”、“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站在台前的周星星,则收获了近乎狂热的追捧。
……
港岛娱乐圈同样陷入沸腾。
《东方晚报》、《苹果晚报》等港媒,用更大篇幅、更显眼标题报道了这一“港片荣耀”。
“星爷旋风刮到好莱坞!《功夫足球》北美开画红不让!”——《东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