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的京城,春寒料峭中涌动着变革的热流。
盛影传媒集团上市方案的初步敲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渐起的资本市场,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更广阔的领域。
在王盛的亲自督阵下,集团内部围绕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高速运转。
以李婷婷为首的秘书处和法务、财务团队,开始与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为首的承销团进行密集对接。
一份份详尽的尽职调查清单被提出,涉及公司股权沿革、业务合同、财务状况、知识产权、乃至重要员工的背景,其细致程度近乎苛刻。
王盛对此早有预料,盛影传媒从婚庆录像起步到如今庞然大物的发展历程,虽偶有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操作,但核心资产和盈利模式清晰,且近年来随着规模扩大和上市目标明确,已极力规范。
更重要的是,与中影集团的深度绑定,以及在各主管部门留下的良好“记录”,为这次梳理扫清了许多潜在障碍。
然而,资本的盛宴从来不只是数据和条款的堆砌,更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盛影传媒拟融资30亿、估值冲高150亿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业内和更上层的圈子引发了复杂反响。
一些原本对文化产业持观望态度的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如京城控股、魔都实业等,开始更认真地评估参与战略配售的可能性。
这不仅关乎财务回报,更关乎在未来文化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觊觎已久的各方势力也加紧了活动。
以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为核心的“魔都联和院线”联盟,在感受到“中影盛世”即将获得资本巨量输血的威胁后,加速了自身整合与游步伐,试图在政策层面争取更多倾斜,打破潜在的垄断局面。
粤省依托地缘和资本优势构建的“粤省中影南方电影院线”亦在悄然扩张,一场围绕全国影院终端的“圈地战争”暗流汹涌。
在广电总局和宣传部等主管部门内部,支持盛影上市的声音虽占主流,但谨慎论调同样存在。
一次内部通气会上,有官员提出:“盛影模式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其估值是否过高?
巨额融资后,若盲目扩张导致经营风险,或内容生产为迎合资本市场而偏离正确导向,谁来负责?
必须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其在享受资本市场红利的同时,牢记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些声音通过韩三坪等渠道委婉地传递到王盛耳中。
上面的意思很明确,既要展现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又要时刻彰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反正就是既要又要,老传统了。
……
与此同时,《博物馆奇妙夜》的后期制作同样紧锣密鼓。
王盛在处理上市事务的间隙,频繁前往先涛数码在北影厂的后期基地。
绿幕前成龙与空气的互动,需要通过CGI技术赋予那些仿古文物以生命和性格。
钟志行带领的特效团队面临巨大压力,不仅要实现王盛要求的“魔幻现实”质感,还要在近一年内完成所有特效镜头,以确保赶上计划中的贺岁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