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供奉殿;太祖像,洪武指。”
曹正淳听得一头雾水,满脸茫然,但见王三丰一副煞有其事、高深莫测的模样,不似信口雌黄,心中不由得惊疑不定,暗自揣摩这十二字箴言的含义。
王三丰见他神色变幻,继续加码,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明教,便在此光明顶,恭候佳音。都督尽管回京传话便是。倘若那位成化皇帝,非要一意孤行,执意剿灭我等,那你们再兴师动众,调集大军前来征伐,也为时不晚。”
曹正淳目光急剧闪烁,如鹰隼般死死盯住王三丰,似乎想从他脸上瞧出一丝破绽。
然而,王三丰始终神色淡然,古井无波,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怎么,都督还担心我等会趁机逃遁不成?”王三丰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弧度,“这岂非正合都督之意,让我明教联盟不攻自散?”
良久,良久。
曹正淳方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嘶哑却带着一丝决绝,厉声道:“好!老夫便信你一次,回京一试!你们也莫要想着耍什么花样,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话音未落,曹正淳单手一提,便将瘫软如泥的朱无视拎在手中。
他身形一晃,迈步走向黑压压的大军阵前。
只见曹正淳将手中那根一直紧握,缠绕着布条的玄铁旗杆徐徐展开。
刹那间,金光迸射,一柄以玄铁精心铸就,小巧玲珑,却又威势凛然的日月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之上,日月同辉,散发着一股令人心悸的皇道威严。
曹正淳手持日月秘旗,声如沉雷,喝问道:“大军主将何在?速速现身!”
大军之中一阵骚动,甲叶摩擦之声不绝于耳。
很快,三名身披重甲、气势彪悍的将领排众而出,几个纵跃便来到曹正淳身前,目光炯炯。
“尔等既为南疆统兵主将,想必识得此旗!”曹正淳目光如电,扫过三人,手中日月同辉旗帜微微一扬,一股皇权特有的威压弥漫开来:
“此乃太宗文皇帝,永乐大帝亲赐秘旗!见此旗如见朕亲临!诸将听令!”
三名将领目光触及那面小巧却散发着惊人气息的日月旗,脸色骤然大变!
此乃永乐大帝亲赐秘旗,见旗如见帝亲临,可节制南疆一切兵马!他们万万没想到,这面传说中的秘旗,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几乎是同时单膝跪地,甲胄铿锵,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令主在上!末将等听令!”
正淳见状,嘴角露出一抹得色,沉声下令:“传我将令!大军即刻下山,后队改前队,退守南疆各处要道隘口!严加防范,听候朝廷后续命令,不得有误!”
三名将领相互对视一眼,虽然心中尚有疑虑,但面对这面象征着至高皇权与军令的永乐秘旗,他们不敢有丝毫违逆。
三人齐齐拱手,沉声领命:“末将遵令!”
随即,三人迅速起身,转身奔回军阵,高声呼喝着,调动着庞大的军队,开始井然有序地撤离光明顶,向山下退去。
曹正淳缓缓转过身,深邃的目光,如同两道利剑,缓缓扫过山上神情各异的武林群雄。
他不再多言半句,只是冷哼一声,单手提着人事不省的朱无视,身形几个兔起鹘落,便如一道青烟般,迅速消失在了光明顶的茫茫山林之中。
“呼……终于……终于退兵了!”
直到曹正淳的身影彻底消失,山上的武林群雄们,才如释重负。
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上,许多人再也支撑不住,纷纷腿脚一软,瘫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胸膛剧烈起伏,大口大口地急促喘息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后怕交织在每个人的脸上。
宋远桥、俞莲舟等几位核心人物,不约而同地将复杂的目光,投向了那宛如谪仙临尘的卓然身影上。
只见王三丰孤身立于山巅,背对众人,衣袂飘飘,任凭凌厉的山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与衣袍,整个人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高与神秘。
几人心中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王三丰究竟与曹正淳达成了何种协议,竟能让那老谋深算,手握重兵的东厂督主,如此轻易地退兵离去。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与敬畏:“这位‘曾教主’,当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越来越高深莫测了。”
........
接下来的日子,光明顶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武林群雄在经历了这场生死血战后,空前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兴土木,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一座崭新而宏伟的大殿便在光明顶之巅拔地而起。
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正中牌匾上书三个龙飞凤舞的烫金大字——光明殿!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南京故宫。
香烟袅袅,钟磬悠扬。
当朝天子成化帝,以祭祀太祖高皇帝为名,摆驾南京。
此刻,他正身着十二章衮服,在东厂都督曹正淳的亦步亦趋的簇拥下,缓步走入了幽深肃穆的供奉殿。
殿内光线略显昏暗,数十支巨烛摇曳着昏黄的光晕,将殿壁上悬挂的历代先皇画像映照得影影绰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