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立储(2 / 2)

但刘建军却摇了摇头,说:「老杜这人不咋地,就会写一些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但他——算了,既然老杜在这里边,那这次的事儿就能更顺利些了。」

李贤疑惑。

「你以为我为什么要把老王拉入伙?这人工作狂的性子虽然难得,但最关键的还是他文人的身份,这帮子文人的关系网错综复杂,随便牵出来一个,顺著这条线甚至能找到当世过半的文人,这老杜,就刚好是这条线上的一个葫芦,还隔得挺近的。」

=====

刘建军的话果然又应验了。

《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不算顺利,张氏兄弟虽然领了个编撰的头衔,但实际主持编撰工作的,还是宋之问、杜审言两人。

而两位大诗人不知道怎么的闹起了矛盾,导致编撰进度一直拖著,武墨那边虽然也催促了,但杜审言却搬出了大义:「此事乃是陛下交代,臣自当殚精竭虑,极尽完美此事,岂可敷衍了事?」

杜审言都这么说了,武曌哪儿好再催促他。

于是,编撰《三教珠英》的工作就一直拖到了四月底。

在杜审言那边竭力拖著编撰工作的同时,终于有情报送到了沛王府。

薛讷的「军情」送到了。

李贤心里没来由的一阵紧张。

这也就意味著,刘建军的普兰必要开始启动了。

刘建军倒是没多大反应,一边拆信,目光快速扫过信纸上的内容,一边说道:「嗯,高丽不甘寂寞,屡次越过鸭绿水袭扰我安东都护府所辖州县,虽未攻陷重镇,但焚掠村舍,俘我边民,气焰渐涨—薛讷提请朝廷警惕,恐其坐大,再生祸端——理由足够充分。」

他将信递给李贤,说:「时机刚好,明日便是朔日大朝,按照惯例,此类边报会在朝会上由兵部呈奏,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就等你这位满心愤懑的沛王殿下登台亮相了。」

李贤接过信,指尖微微有些发凉。

虽然刘建军没明说过,但他也隐隐知道,这一步踏出,便意味著自己再难回头,自己也不再是洛阳城中这个看似与世无争的闲散亲王,而是主动跳入北疆那片纷扰之地,前途未卜。

「怎么,怕了?」刘建军挑眉问道。

「非是惧怕,只是——骤然要离开这繁华的两京,心中有些空落罢了。」李贤深吸一□气,摇了摇头,将信纸折好递回。

李贤自小生在长安,除了巴州结识刘建军那短暂的记忆外,几乎所有的记忆都是在长安或是洛阳这种繁华之地。

骤然要去到北疆,李贤心里还是有些彷徨。

尤其如今的北疆并不安生。

但他忽然又奇怪道:「薛讷去安东都护府了?」

他记得之前薛讷是在河北一带的。

「嗯,那边也乱,什么新罗人高丽人的,反正也到处在打,薛家的大本营主要还是在那边,咱们去那边更好,棉花厂也在那边,明面上算是薛家主事,咱们算是技术股。「刘建军三言两语大概介绍了薛讷的情况。

李贤闻言,心中了然。

薛家将门,在河北、辽东一带根基深厚,薛讷调任安东都护府辖地,确在情理之中。

四月初一,朔日大朝。

就像是约定好似的,狄仁杰率先站了出来,手持玉笏,沉声道:「陛下!臣狄仁杰,冒死恳请陛下早定国本,下皇储,以安天下臣民之!」

这一声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如今的狄仁杰早已今非昔比,在这个尽是谄媚之臣的朝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能让武墨安心的能臣。

武墨虽然好大喜功,喜欢听好话,但她至少也是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对江山社稷有用的人的。

所以,对于狄仁杰这位「中立」的能臣,她很信任,也很器重。

这位老臣开口,所有人都不得不考虑,这时候是不是要跟了。

但很快,李昭德、苏良嗣等一批或明或暗倾向于李唐宗室的大臣纷纷出列,齐声附和:「臣等附议!请陛下早立储君,固我武周江山社稷!」

「储位空悬,国本不固,易生祸端!请陛下圣裁!」

「——」

声浪一波高过一浪,其中甚至夹杂著一些原本态度暖昧的官员。

他们或许是被狄仁杰等人带动,或许是看清了武墨的真实心意,或许只是觉得这时候需要站队,都加入了请愿的列。

李贤站在人群中,脸上恰到好处的带著一些希冀,望著武曌。

龙椅上,武墨冕旒下的面容看不出喜怒,她只是静静地看著底下跪伏一片的百官。

李贤心里想了很多。

在想武墨会不会觉得不对劲,这么多人同时请愿,会不会怀疑有人暗中串通了这一切。

但很快,他又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了。

如果是如他这样的一般人或许会多想,但武曌是聪明人,太过简单明显的直拳,她反而不会怀疑。

这或许就是刘建军所谓的「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再说了,朝臣们暗中有往来也并不算一件稀奇事。

李贤胡思乱想间,武墨终于缓缓开口:「国本之事,关乎社稷千秋。诸卿皆言当立储,朕亦深以为然。」

李贤心里一紧。

母皇这是——也同意了?

看来,这几日宫中似乎又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或许是刘建军安排的后手,也有可能是事态顺其自然的发展。

但无论怎么说,武墨还在继续说,她话锋微顿,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狄仁杰身上:「狄卿,你既首倡此议,依你之见,诸皇子中,谁可堪此重任?」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狄仁杰身上。

李贤的心也微微提起,虽然他早知道答案,但仍不免紧张。

狄仁杰神色不变,持笏躬身道:「回陛下,老臣以为,庐陵王李显,乃高宗皇帝嫡子,陛下亲子,仁孝之名播于朝野,宽厚之性可安天下。且庐陵王曾居东宫,虽有小过,然经房州磨砺,愈发沉稳。臣愚见,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上合礼法,下顺民心,可固国本,可安社稷!」

李贤注意到,武墨在听到狄仁杰说出李显的名字的时候,眼神中闪烁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错愕。

但随后,就是一阵微不可查的释然,最后归于平静。

而几乎是狄仁杰话音甫落,李昭德立刻出列,高声附和:「狄公所言极是!庐陵王仁厚,可承大统!臣李昭德,恳请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

「臣附议!」

「臣等附议!请陛下庐陵王!」

苏良嗣等一批官员紧跟著跪倒请命。

声浪再次响起,这一次,目标明确,几乎一边倒地指向了李显。

李贤站在人群中,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原本或许还在观望,或许对他李贤还抱有一丝同情或期望的目光,此刻都彻底转向了御阶之侧那个显得有些无措的李显。

而这时,李显也向李贤望了过来。

他双眼瞪大,带著惶恐和哀求望著李贤。

李贤心里一痛。

这次的事,为了力求表演真实,他和刘建军事先并没有跟李显串通过。

他强迫自己微微偏过头,避开了李显的视线,脸上努力维持著那种混杂著失落、不甘却又强自镇定的复杂表情,垂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此刻虽然没有直视武墨,但他能感觉到,龙椅上,一道目光已经将底下兄弟二人这短暂的眼神交流尽收眼底。

此刻,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狄仁杰、李昭德等人的请命声还在继续,声浪几乎淹没了整个大殿。

武曌终于不再沉默,她缓缓抬起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众卿——心意,朕已明了。」

她的声音带著一种定鼎乾坤的威严,「狄卿老成谋国,所言在理。显儿——性情温良,历经磨砺,或可担此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