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寒冬沈阳被裹进了彻骨的严寒里。路边卖冰糖葫芦的老汉,跺着冻得发麻的脚,红纸裹着的糖葫芦在寒风里晃悠。
西塔附近的胡同里,不少门脸挂着朝鲜文和中文双语的牌匾。刚蒸好的打糕冒着热气,从窗棂里溢出来,混着辣白菜的清爽酸辣,在冷空气里弥漫开来。几位穿着朝鲜族契玛的妇人正围在街角的小摊前挑选明太鱼干,她们的话语带着独特的语调,偶尔夹杂几句生硬的东北话。
和几年前只有寥寥几家店铺相比,如今的西塔附近,在杨宇霆的大力扶持下,朝鲜族同胞们越聚越多,过得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杨宇霆和副官李富夏下了车后,走在西塔街头,李富夏呼吸着寒冬的凛冽气息,不由得心旷神怡。
“怎么了,小李?”杨宇霆笑问道。
“没啥,就是觉得东北的空气很甜。”李福夏笑着说道“有股子冷甜冷甜的。”
二人走到了一家名为朝鲜馆的酒家门口,杨宇霆抬头看了看“就是这吧?”
李富夏点点头“是这,金九先生定的就是这。”
就在这时,店内忽然跑出来了一群人,头前一位穿着厚实风衣的人,一副商人模样“杨副司令,恭候多时了。鄙人李秉喆,金九先生委托我在这里置办一桌酒宴。”
杨宇霆听到李秉喆这个名字不由得一愣,难道是那个李家?
杨宇霆颇感好奇的问道“敢问李先生是朝鲜庆尚南道宜宁郡的李家?”
李秉喆一愣,没想到这个大名鼎鼎的东北军五星上将,居然见面第一句话就道出了自己的老家,于是惶恐说道“杨副司令真乃神人啊,在下正是宜宁郡李家。”。
“原来如此。”杨宇霆并未多言。
紧接着是金九,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袍,头发已有些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也从门内匆匆赶了出来。紧随其后的是金九的副手安昌浩,他刚从假释的隐居生活中走出不久,身形略显清瘦,穿着灰色的长衫。
金九握住杨宇霆的手,用力摇了摇,语气恳切“杨副司令,我们又见面了,朝鲜人民一直想念着您,您对朝鲜人民的恩情,我们永世不忘!”
安昌浩也微微颔首,声音温和却坚定“杨将军不仅是中国的英雄,更是我们朝鲜同胞的恩人。”
“进屋说吧。”杨宇霆摆摆手,多年上位者的习惯,让他听惯了这些奉承的话。
李秉喆作为朝鲜馆的店主,前头引路,带着众人走入了其中“杨副司令,雅间早已经准备好了。”
杨宇霆看着馆内熙熙攘攘有许多朝鲜族同胞在用餐,他也觉得氛围不错,于是摇摇头“不必了,在二楼吃就行,我看这里挺热闹的,咱们今天都身着便服,不碍事的。”
谁也不敢忤逆杨宇霆的意思,只好顺着他,把酒宴摆在了二楼的一个靠窗户的位置上。
可能是听说了杨宇霆早年留学日本,学贯中西,李秉喆吩咐下人端上来的是一桌颇为西式的菜肴,牛排,沙拉,以及一些朝式烤肉等等,摆满了一大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