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迅速那头传来汇报:
“报告军座。
野战机场已初步建成,平整出土地约一千二百亩,目前建成两条主跑道,长度分别为八百米和一千米,压实程度良好。
起降BF-109战斗机、HS-129侦察机以及JU-87俯冲轰炸机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B-25中型轰炸机和B-17重型轰炸机对跑道长度和硬度要求更高,目前的条件还无法保障其安全起降。
需要进一步延长跑道并加强地基处理。”
“了解了。”方默回应,心里却松了口气。
战斗机、侦察机能起飞,现阶段就足够了。
他不由得庆幸,此时是二月初,彭城地处华中,气候相对温和,土地已经解冻,能够进行土工作业。
若是在东北或者西伯利亚,这时候大地还冻得跟铁板一样,别说修机场,挖个散兵坑都费劲。
无怪乎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反复强调天时、地利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地理和气候,真真是能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听着。”方默对着话筒下达命令,“立刻安排侦察机,由BF-109护航,向北进行大范围战略侦察。
重点搜索区域,津浦路沿线,尤其是第10师团侧翼纵深,以及黄河沿线。
特别注意观察黄河沿岸是否有大规模部队集结、渡河器材或新建浮桥的迹象。”
“任务要求,以侦察为主,尽量避免与敌机纠缠,摸清鬼子虚实即可。
发现异常,立即回报。”
“明白,军座,保证完成任务。”
放下电话,方默走到窗边,望向北方的天空。
希望这次空中侦察,能拨开那片令人不安的迷雾吧。
-----
与此同时,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内。
气氛同样凝重。
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背着手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沿着代表第10师团进攻路线的蓝色箭头缓缓移动,手指下意识地摸着下巴。
一名作战参谋上前一步,谨慎地提醒:
“司令官阁下,第10师团进展神速,但目前其左右两翼均无友军部队掩护,态势突出,已成孤军。
是否……是否需要下令,暂缓其进攻步伐,等待第5师团靠拢,或者等待我军预备队向前跟进?
否则,一旦支那军从其侧翼发起有力反击,矶谷师团可能会陷入被动,甚至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寺内寿一仿佛没有听到参谋的建议,他缓缓抬起头,目光看向参谋,问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第六十九军,方默所部,有确切动向情报了吗?他的主力,目前出现在哪一条战线?”
参谋立刻翻看手边的通讯记录和情报汇总,片刻后,无奈地摇头:
“报告司令官阁下,截至目前,我华北方面军,以及友邻的华中派遣军情报系统,均未发现第69军主力任何成建制的调动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