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反向排查(1 / 2)

改变调查方向。”

霍骁的声音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响起,清晰而有力。

“苏悦,魏征,从现在开始,你们两个的任务,不是去帮孟伟抓那个模仿犯。”

这个指令,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帮忙抓模仿犯?那干什么?

现在最紧要的任务,不就是尽快破获赵德龙案,稳定舆论,同时向“幽灵”证明警方的能力吗?

魏征第一个提出了疑问:“霍顾问,你的意思是……我们不管赵德龙的案子了?可是孟队那边压力很大,人手也紧张……”

“我不是说不管。”霍骁打断了他,“孟伟的能力,我相信。排查P2P受害者,顺藤摸瓜找到那个泄愤的模仿者,只是时间问题。二组能搞定。”

“我要你们做的,是另一件事。”

“一件比抓住模仿犯,更重要的事情。”

霍骁将电脑屏幕转向他们,屏幕上,正是那个哲学论坛里,密密麻麻的,关于赵德龙案的讨论帖。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赵德龙案是一个模仿犯所为。那么,这个模仿犯,必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他为什么要模仿‘幽灵’?因为在他看来,‘幽灵’的手段,是有效的,是‘正义’的,是值得效仿的。”

“这种认知,从何而来?”

霍骁自问自答。

“必然是来自于他对‘幽灵’之前所有‘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高度认同。”

“他不可能只知道‘幽灵’这个名字,他一定翻阅了大量关于林涵、刘文博、方锦这些案子的网络信息,甚至可能就是这些案件深度讨论的参与者。”

霍骁的这番逻辑推理,清晰而缜密,让魏征和苏悦瞬间明白了过来。

模仿行为,源于崇拜和学习。

而学习,必然会留下痕迹。

“所以,你们的任务,”霍骁的目光,落在了苏悦身上,“就是利用你的信息分析能力,去搜集整理所有关于林涵、刘文博等案的深度网络讨论。”

“范围不局限于这个哲学论坛,要扩大到全网。微博、贴吧、知识问答平台、各大新闻客户端的评论区……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要放过。”

“重点关注那些,在警方已经宣布为‘自杀’之后,依然在网络上提出‘阴谋论’,怀疑自杀结论,甚至对‘幽灵’的行为,表露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同情,乃至崇拜的帖子和ID。”

霍骁的语气,变得格外郑重。

“我推断,那个杀害赵德龙的模仿犯,就隐藏在这些,对‘幽灵’既恐惧,又崇拜的‘观众’之中。”

“他曾经,也是台下看戏的人。只是这一次,他因为自己的仇恨,按捺不住,自己跳上了舞台,演了一出蹩脚的戏。”

这个调查方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它不再是传统的,由案到人。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庞大的网络言论海洋中,去筛选出具有潜在犯罪心理和动机的人群,再由人到案,进行反向印证。

这是一种典型的大数据犯罪心理侧写。

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苏悦的脸上,却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这正是她最擅长的领域。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她立刻应道,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