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段子:小时候看谁都觉得是好人,路上遇到条狗都要分享心里话;长大后再看,看谁都觉得有点可疑,连自家狗子偷瞄我一眼,都在琢磨它是不是在打什么算盘。
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从“看谁都是菩萨”的天真,一步步走向“看谁都像骗子”的警惕,最后若能抵达“看谁都是凡人”的平常心,便是修得正果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三层境界——从看透他人,到看透自己,最终成就自己。别担心,我不会给你灌鸡汤,毕竟我这人连鸡汤都怀疑是不是调料包兑的。
第一层:看他人都是“谜”——福尔摩斯附体期
这一阶段的典型症状是:突然觉得自己拥有了X光透视眼,能一眼看穿所有人的小心思。
办公室新来的同事对你微笑?你内心OS:“哼,肯定是想套近乎,以后好把活儿推给我做。” 朋友发朋友圈说“今天天气真好”,你摸着下巴揣测:“这是在暗示什么?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不敢直说?”
这时的你,活脱脱一个民间版福尔摩斯,只不过人家破案,你专门“破人”。
小张就曾深陷此阶段无法自拔。有一次相亲,对方姑娘说喜欢看书,小张立刻启动“分析模式”:她说喜欢看书,是真的有文化,还是装文艺?看的是《红楼梦》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问这个问题是在测试我的文化水平吗?
结果整个晚餐他都在进行心理分析,完全没注意姑娘长什么样。最后告别时,姑娘礼貌地说:“很高兴认识你。”小张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道:“她说‘很高兴’,其实是在暗示对我不满意,这是反讽手法...”
醒醒吧!你这哪是相亲,分明是在进行文学批评。人家姑娘可能就是随口客气一句,你都能解读出一部《红楼梦》来。
这个阶段的我们,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看透他人”?
因为缺乏安全感。职场如战场,情场如赌场,我们都怕被骗、被利用、被伤害。于是“看透他人”成了我们的铠甲,仿佛提前预判了别人的预判,就能避免一切伤害。
但问题是,当你把所有人都当成“谜题”来解,你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难题”。
第二层:看他人都是“镜”——自我投射期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职业怀疑”后,有些人会进入第二层境界: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自己的内心。
这叫“投影效应”——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质、情绪和动机,投射到别人身上。
比如李姐,部门有名的“敏感达人”。同事小声说话,她觉得是在议论她;领导看了她一眼,她担心是不是工作出问题了。经过心理咨询,她才明白:这是因为她对自己要求太严,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认为别人也这么看她。
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李姐豁然开朗。现在听到同事小声说话,她会想:“可能是在聊周末去哪玩吧。”领导看她一眼,她会主动问:“领导,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
从“看谁都想害朕”到“原来都是朕想多了”,这是多么伟大的进步!
这一阶段的精髓在于:当你对他人有强烈情绪反应时,别急着下结论,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在意?这反映了我内心的什么?”
比如,你特别讨厌同事爱出风头,也许是因为你内心也渴望被关注,但不敢表达;你觉得某朋友太抠门,可能是你对自己大方有期待,但没做到。
理解了这一点,你看人的准确度会大幅提升,因为你不只在看对方,还在校准自己的内心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