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文人墨客而言,瘦西湖的夜才是扬州的灵魂。
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白日里清丽婉约的湖光山色,披上了一层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霓裳。
湖面之上,无数点亮的灯火倒映其中随波荡漾,宛如揉碎漫天星河倾泻湖中。
远处,五亭桥在灯光勾勒下如琼楼玉宇横卧湖面,白塔在夜色中散发着圣洁的光晕,金山等景点也被彩灯装点,影影绰绰如蓬莱仙境。
丝竹管弦之声,夹杂着游人的笑语,从湖面各处隐隐传来,更添繁华盛景。
姜璃不愿兴师动众,只让苏二娘包下一艘中等大的双层画舫,但是苏二娘不敢有丝毫大意,虽如今薛淮治下的扬州连青皮闲汉都不敢在街上招摇,那些胆大包天的盐枭也被薛淮一网打尽,可是玄元教乱党的漏网之鱼还在。
故此,苏二娘又让人包下五艘看似普通的画舫,上面都是公主府的精锐亲卫,极其巧妙地将这艘双层画舫围在中间,避免不速之客的靠近和打扰。
画舫内部陈设精致,铺着厚软的绒毯,窗棂雕花处处透着扬州特有的精致。
二层雅间,姜璃临窗而立,晚风带着湖水湿润的气息拂面而来,吹动她鬓角的碎发和轻薄的裙裾。
她望着湖面上的夜景,感慨道:“果然名不虚传,夜市千灯照碧云之景莫过于此。”
薛淮站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指着远近的景致,轻声为她介绍典故传,姜璃听得兴致昂然。
画舫缓缓前行,穿过五亭桥的桥洞,光影在桥洞石上流转,如梦似幻。
“薛淮,你看那边!”
姜璃忽然指着前方不远处一艘装饰得格外精巧的花船。
只见船头有伶人正在表演柔婉的扬州清曲,船尾则有几位盛装女子在放荷花灯,点点暖黄的烛火随波逐流,寄托着朦胧的心愿。
薛淮往那边看了一眼,解释道:“那是扬州有名的花月舫,常有些雅致的曲艺表演。”
姜璃看得入神,眼中带着新奇与向往。
她虽贵为公主,见惯宫廷的豪奢,但这种充满鲜活市井气息与浪漫情调的民间夜游,对她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体验。
她忍不住回头看向薛淮,眼中带着女儿般的雀跃:“我们也放一盏荷花灯可好?”
薛淮倒是第一次瞧见姜璃这种充满期盼的目光,而且这并非过分的要求,便点头道:“好。”
片刻过后,两盏精致的荷花灯送到姜璃面前,灯盏用粉色的薄绢制成,形似盛开的荷花,中间托着一支的蜡烛。
“殿下请。”
薛淮将其中一盏递给她,自己也拿起一盏。
两人来到一层船尾,姜璃学着刚才看到的样子,心翼翼地蹲下身,用吊杆将点燃的荷花灯轻轻放入水中,薛淮也随后放入。
两盏粉色的荷花灯如同两只依偎的船,随着水波轻轻荡漾,缓缓飘离画舫,渐渐融入湖面上那片星星点点的灯河之中。
姜璃的目光追随着那两盏渐行渐远的灯,直到它们的光点几乎分辨不出。
她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晚风拂动她的发丝,侧颜在灯火的映衬下美得惊心动魄。
薛淮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他从不否认姜璃的容貌之美,只不过这两年姜璃在他面前始终是那位通身贵气的天潢贵胄,他更无法忘记当初在青绿别苑睁开眼,姜璃出现在他面前时脸上的冷厉和鄙夷。
他并非锱铢必较之人,然而世事便是如此,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记忆。
与姜璃相比,薛淮和沈青鸾的初见则是话本中才子佳人模式的典范,即便薛淮知道沈青鸾是因为年幼时的滤镜而表现得那般主动且热烈,但这终究是个好印象。
后来随着两人的了解不断加深,又一起经历过那么多曲折波澜,产生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此时,姜璃睁开眼,转身对上薛淮凝视的目光。
四目相对,湖面的万点灯火似乎都成了背景,周遭的丝竹声和笑语声模糊远去,只剩下彼此眼中映出的对方。
“薛淮……”
她轻轻唤了一声他的名字,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用尽了勇气。
薛淮眼神微凝,问道:“殿下?”
姜璃看着他,眼眸深处有挣扎。
夜色很美,晚风清凉,四周的喧嚣几不可闻,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彼此。
姜璃藏在袖中的双手悄然攥紧,理智告诉她不该有任何冲动,然而内心的煎熬犹如万蚁啃噬。
“如果——”
姜璃鼓起勇气对上薛淮的双眼,一字一句问道:“如果我不是公主,你我之间,可会有所不同?”
这句话一出口,她骤然感觉心中的枷锁应声而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