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转眼过去,到了1955年11月。
四合院里,阎富贵的大儿子阎解成与於莉喜结良缘,刘海忠的大儿子刘光齐也紧接著结婚。
然而,刘光齐如剧中情节一样,在婚后耗尽父母积蓄后,次日携妻悄然离开,音讯全无。
这段时间,刘海忠一家闹得沸沸扬扬。
起初,刘海忠夫妇並不清楚状况,还动员邻居帮忙寻找儿子刘光齐。
刘海忠被提醒后,当晚就发现大儿子刘光齐带著儿媳搬走东西离开了大院。
这对夫妻终於意识到,他们一直宠爱的大儿子竟然离家出走了。
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刘海忠夫妇一向对儿子十分严格,尤其是对二儿子和三儿子,更是採用“棍棒出孝子”
的教育方式。
然而,对於大儿子,他们自认为无愧於心。
好吃好喝的都优先给老大,从未亏待过他。
这样被宠大的儿子,却在新婚第二天就选择了逃跑
当刘海忠夫妇接受了这个事实后,每天都显得心神不定。
毕竟这样的结果,任谁都会难以接受。
刘光天和刘光福兄弟目睹了这一切,虽然表面上不敢表现出来,但內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毕竟,这两个孩子从小就被父亲打得怕怕的,对刘海忠充满了怨恨。
更何况,大哥刘光齐结婚时几乎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这意味著他们现在几乎一无所有。
这让两兄弟如何能够保持心態平衡
当然,他们也不是愚蠢的人,目前还未毕业也未工作,所以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不敢表现出来。
毕竟他们还依赖家中供给生活,用俗话来说就是翅膀还没硬。
但內心的不满却日益增长。
院中发生的事情,何裕柱並没有太关注。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谢颖琪的状態已经很好了。
不仅恢復到了怀孕前的体型,气质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不再是以前那个青涩的小姑娘。
这自然离不开何裕柱一家的悉心照顾。
谢颖琪在感觉身体恢復得差不多时,便和何裕柱商量,打算回到卫生所上班。
何裕柱对此没有反对,只是叮嘱她要注意身体。
要是放在別的时代,何裕柱凭藉穿越带来的优势,肯定会让她在家安心当个阔太太。
不过显然现在的生活方式更適合她。
那个时代特殊,没有工作会被视为盲流,再晚些甚至可能被迫去当知青。
因此,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种保障。
304研究所。
何裕柱刚踏入研究所的大门,便遇到了几位熟悉的同事。
如今,他在304研究所的地位颇高,原因之一是他年轻时就被任命为十四科科长,另一个原因则是十四科近期在研究所的表现引人注目。
起初,何裕柱提出十四科室將专注於重型机械和相关研究的方向时,只是引起了一些注意,但並未引起太多重视。
毕竟,十四科室是新成立的部门,而他年纪尚轻,资歷较浅,与其他老牌科室相比,人们认为短期內很难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当十四科室公开其研究目標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们计划攻克的是大口径无缝钢管,尤其是超过100毫米口径的產品。
这种技术一旦实现,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儘管十四科室表现出雄心壮志,外界对此仍持怀疑態度。
毕竟,科研並非靠热情就能成功,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国家的支持。
如果真的那么容易突破,其他国家不会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不过,近一个月以来,十四科室定期发布关於无缝钢管的研究进展报告,这些信息在研究所內部都可以公开查阅。
隨著一次次报告的发布,所有人都逐渐意识到十四科室的潜力。
就在几天前,他们竟然已经能够稳定生產80毫米口径的无缝钢管!
这一消息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研究所,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眾所周知,自1953年国內攻克技术难关,成功自主研发出首根76毫米无缝钢管后,多年来国家虽已將生產直径扩展至80毫米左右,但无论是生產精度还是效率,仍未超越十四科室公开的数据。
这一成果怎能不令人震惊
正因如此,人们不由想起了十四科室当年立下的目標——突破国外封锁,实现100毫米无缝钢管的生產。
如今看来,这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为十四科室现任科长,何裕柱也因此再度成为304研究所备受瞩目的人物。
走在研究所內,许多熟悉的研究员见到他都会主动问好,同时对十四科室的技术进展充满好奇。
隨著十四科室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们確实有能力研发出媲美国际水平的无缝钢管。
面对同事们的疑问,何裕柱只说了一句:“等研究报告出来就知道了。”
很快,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张兰教授。”
听到脚步声,何裕柱转头一看,忙迎上前去。“柱子,不用回科室了,跟我去趟所长办公室,有事要商量。”
张兰教授点头示意,目光中流露出讚赏之色,显然此次会议与何裕柱密切相关。
一號研究大楼,所长办公室。
当何裕柱和张兰教授走进来时,陈兴业正与几名高级研究员討论著某项议题。
看到二人到来,眾人的谈话戛然而止,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其中大部分聚焦在何裕柱身上。“老张,柱子,来了啊。”
陈兴业朝著两人微微一笑,目光却在何裕柱身上停留许久。
最终,他衝著何裕柱点点头,语气带著笑意说道:“柱子,你们十四科室近来在厂里的名声可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