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三人宿在一家客店之中,吃过晚饭之后,苏临渊便坐在桌边仔细翻阅杨元路留给他的册子。
册子题名为《刀论》,共分三章,第一章是诸大门派的刀法精析,以及江湖上擅长用刀的高手的姓名,所属哪宗哪派,以及这些刀法的共性特点,又有哪些不同,有的甚至连门派的由来,以及人物的经历都有所分析,这些都对他们形成自己的特点产生了影响。其中还详细分析了为何会出现这些不同,除了为分门立派之外又有何原因导致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套路方法,全都详尽阐述,有板有眼,因杨元路对这些烂熟于胸,行文虽少文人的细腻工整,显得粗简随性,但内中道理却都是生动准确,没看一节,临渊便自然地画出了这些门派或人的模样,各家路数罗列分明,临渊虽不通武学,却也看得津津有味,加之武学之术,与他所喜爱的书画文章有颇多相通之处,便更加觉得奇妙无穷,对外公的《刀论》愈发崇敬。
《刀论》的第二章是对第一章的归纳整理,总结了各家刀法的共性与不同,以及杨元路自己对刀法的心得体验,临渊见这第二章须得在熟知第一章之后才能理解,他只是简略翻阅,何况半点刀法也不懂,这一章便有许多内容无从理解,因此只大略翻了翻便去后面寻金刀刀法去,却不料翻到写有“金刀刀法”四字的一章时,才发现只写了草草两页字。
苏临渊心中一惊:“难道其它的丢了?”翻来覆去将书看了一遍,书本虽旧,但外边的线缝的结结实实,丝毫不见松垮,苏临渊转念一想:“不对,外公心思比我慎重得多,怎会疏忽,看来这两页不是草草了事。”
想到这里,苏临渊凑在灯下,逐字逐句仔细阅读,那上面果然写有关于刀法的话,但只是用一番话概括:“此章为金刀刀法之要理,至于招式,应自存于持刀者心中。最终学得几分,要看天分,也要看机缘。若只学得第一章内容,便可成刀法高手,而参悟得第二章,可成一代名师,而到得第三章,可为圣神。故而此书虽名为刀法,然书中之理却是贯通天地,乃至万物,通晓之后,无所不能,诸家功夫再无甚玄奥疑难,一点即透,豁然开朗,是故要学此刀法,需从第一章开始,遍观诸家刀法,若有机会与高手对练,再好不过,待得心知肚明,再去其所短,和其两长,便可自成一家。然此道理看似简单,实则最难,难处在于:何者为长,何者为短,如何取舍,如何揉和。”
“人各不同,体质有强弱,行动有迟缓,千变万化,如同兴医问药,同为腹痛,病根不同,人不同,时节不同,药方也是不同,长短之论,便是要对症下药。刀法之于人而言,长短之处因人而异,若不能区分长短,便如庸医治病,终不能解病痛以致危及性命。欲明长短之说,可参考第一章中诸名家刀法形成过程,观其如何取舍,为何作此取舍,便可知晓。此刀法并非速成之法,可一旦学成,便能登峰造极,切记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只看一章一页,亦不可只学一家一派,更不可一招一式,需将融会贯通,反复琢磨,方能领会。”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并无延续之意,苏临渊自言自语道:“看来真的只有这些了,原来外公的金刀刀法就是无法之法!”再细细回忆方才所看的内容,心中登时恍然。
猛听得外面三更鼓响,想到明日还需早起赶路,又想起书中最后一节所说此法并非速成之法,知道自己这一时三刻是不能完全领会,便合上书,吹灯躺下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