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399章 驾驭恒星的能量

第399章 驾驭恒星的能量(2 / 2)

几人走后,洛珞把目光重新投回了盘古堆的模型上:

“它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给这个国家,给人类打开的能源之门。”

张云超看着洛珞瘦削却坚挺的背影,心中翻涌的情绪复杂难言。

有担忧,更有无限的信赖与钦佩。

正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凭一己之智、近乎自虐的勤勉和一种近乎绝对的“直觉”与“计算力”,带着整个国家硬生生在绝境中趟出一条从未设想的道路。

他的执着,已经远超了一个科学家对项目的热爱,更像是在押上自己的全部赌注。

2010年12月28日,点火前七十二小时·黄泽岛禺谷基地。

洛珞穿过三重合金闸门步入内层堆芯区,特制的靴底踏在防静电地毯发出规律闷响。

穹顶式厂房的弧形壁面嵌满管线,盘古堆银灰色的杜瓦容器在深达30米的基座上静静地趴着,超导磁体线圈环绕其周,激光阵列导光臂悬垂其上。

“真空度维持10-7 Pa,氦质谱检漏零报警。”

工程师在控制台前嘶声汇报。

洛珞未应声,指尖掠过杜瓦基座法兰接缝处——正是数月前冷屏组件B7区发生过塑性屈曲的位置。

他的手套在焊缝表面作螺旋移动,红外热像仪同步显示温度场分布图。

“超声相控阵数据。”

他语速平稳,屏幕即刻切换:

焊缝内部结构以色谱形式分层展开,无应力集中亮斑。

“补偿波纹结构的残余应力呢?”

工程部长急忙调出中子衍射检测报告:

“控制在70MPa以下,完全符合您设计的波状褶皱补偿模型。”

穿过厚重的磁屏蔽门,洛珞进入磁体控制区。

巨大的控制屏上,数十条代表各线圈温度、电压、液位、电流的曲线整齐划一地在标准值附近平稳延伸。

“磁体温度,4.51 K,全系统锁定在预加载稳定态。”

磁体组负责人王世峰的声音沉稳,但眼神紧盯着洛珞的反应。

洛珞的目光逐一扫过:

励磁电流纹波监控:峰值在允许的±0.05%范围。

液氦二级冷却回路流量:稳定在额定值。

超导失超保护回路自检报告:全通道“GO”。

他没有说话,拿起王世峰递上的磁体系统最终状态检查表,同样一页页仔细查看签好的执行记录,最后确认了系统总的“绿色就绪”状态指示灯常亮,才在总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光束传输通道区更像由巨大蓝色光导管构成的迷宫。

洛珞在合成监控室前停下,没有进去打扰内部正在监控焦斑能量分布的操作员,而是走向一排标着序号的激光束线出口端口区。

陈光华立刻跟上,手里拿着电脑,随时准备调阅数据。

“激光能量通道耦合效率?”

洛珞问道。

“主阵列效率98.7%,备援阵列99.1%,均达标,环境波动补偿系统实时运行中。”

陈光华指着平板上的实时数据流。

洛珞点头,伸手虚抚过一个光出口的温控系统散热口,感知温度是否在预期范围内。

他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的环境监测仪读数:温度21.5℃± 0.1℃,湿度40%± 1%。

“大气湍流修正参数?”

这是海岛环境必须考虑的因素。

“自适应光学系统每秒30次迭代修正,焦斑稳定性控制在亚微米量级。”

陈光华迅速调出一组实时干涉图纹。

洛珞再次接过检查清单,核对了所有激光子系统的最终校准签字确认记录,没有异议,签字。

就这样,漫长的最后一次巡查彻底结束,一切指标正常。

回到指控中心巨大环形屏幕下,所有的系统指示灯如绿色的星群遍布。

屏幕上滚动着上千个关键参数的实时曲线。

“真空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磁体及冷却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激光阵列,最终状态确认。”

“控制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

各个分系统的负责人依次报告,声音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下略显生硬。

12月31日,下午两点整。

洛珞站在大屏前,目光逐一掠过各系统的核心监控画面和数据流。

他的表情沉静如水,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只是在审视一件完成已久、等待最终开启的艺术品。

中央屏幕上,巨大的模拟点火倒计时跳动着一秒一秒减少的数字:

03:59:27……

03:58:16……

洛珞最后环视了整个控制室一周,他走到总指挥席前,拿起总控制的麦克风:

“这里是总设洛珞。”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移交点火控制权。”

洛珞下达指令。

“系统进入……最终点火预备!”

总工程师赵守礼沉声应道,声音在微微发颤,那是激动与压力交织的表现。

主控台上的倒计时开始无声跳动:10…9…8…

倒计时的每一秒,都像重锤敲在心脏上。

王世峰感觉自己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他下意识地咬紧了下唇,一丝铁锈味在舌尖蔓延。

到场的几个分控各系统的小组长,李卫国、陈光华、还有副总师魏晓峰等人都是如此。

负责监控温度的工程师呼吸变得急促,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

所有人都死死盯着主控屏,身体前倾,好像这样可以提前一秒知道结果一样。

就连远在两千公里外,一间古朴的书房里,某位老人虽然因为一些综合性原因不可能亲自到场,但也推开了这会所有的事物,期待着一个结果。

“……3…2…1!点火序列启动!”

洛珞的食指,在万众屏息的那一刻,沉稳而果决地按下了那颗鲜红的按钮。

伴随着屏幕上一个个绿灯的亮起,点火过程悄然展开。

抽气机组以10 Pa/s的效率吞噬最后的气体分子,金属敲击声检测器传回真空度达标信号。

铌锡合金线圈在3毫秒内建立20特斯拉的磁笼,磁力线在约束场中央编织出完美扭结的拓扑结构,电磁监测屏跃动着稳定的绿色波纹。

微重力机械臂以纳米级精度将其悬停于磁笼核心,氘氚混合燃料在靶丸表面的分形凹槽中凝结成钻石状晶格。

刹那间,数百束经过精确聚焦、蕴含着毁灭性威能的高能激光束,从四面八方,以纳秒级的同步精度,精准地轰击在腔体中心那颗微小的“龙睛”燃料上!

主控台上的三维模型中央,代表燃料的核心猛地亮起!

数据流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暴涨!输出功率、反应温度、磁场约束力、内压……所有的线条都剧烈地跳动起来!

一秒……两秒……控制室陷入一片绝对的死寂,只有仪器运作的轻微蜂鸣和屏幕数据跳动的光影映在众人紧张的脸上。

时间仿佛凝固了。

突然!

代表输出功率的巨大数字,在主屏幕最中央的位置骤然稳定下来!

53.8 MW

时间定格:302 s

能量增益值 Q值:1.07

而在三维模型中,那最初只是一个炽亮小点的核心反应区域,开始稳定地、持续地、如同真正的微型恒星一般,燃烧了起来!

光芒没有消退,而是恒久地闪耀着!

短暂的、令人窒息的空白后……

“成……成功了!持续燃烧!是持续燃烧!”

一声近乎变调的、混合着狂喜与难以置信的嘶吼从王世峰的喉咙里爆发出来!

“成了!”

总工程师赵守礼同样激动的喊道。

而更多的人则把目光看向了洛珞,相比之下他们更期待洛珞口中的答案。

另一边主席台上的洛珞,则是缓缓地闭上了眼睛,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因为就在刚刚他终于久违的听到了,一个已经沉寂了一年多的系统提示音响起:

【任务:点燃聚变之火(已完成)】

【评分:传说级】

【奖励:开拓者勋章】

实验也许会出错,数据也许会骗人,但系统的认证是不会错的。

也就是说:

“同志们,盘古堆点火——成功!今天开始,我们掌握了点燃恒星的能量!”

洛珞拿起麦克风郑重的宣布道。

此话一出,如同点燃了堆积已久的火药桶!整个指控大厅瞬间被足以掀翻屋顶的欢呼声彻底淹没!彻底疯狂了起来!

“成了!啊啊啊啊——!”

“上帝啊!我们做到了!”

“盘古堆!人造太阳!”

“点火成功了!”

“华国万岁!盘古开天!”

……

技术员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有的紧紧拥抱在一起,互相拍打着后背,激动得语无伦次;有的摘下眼镜,抹着眼角无法抑制的泪水;有的对着屏幕上的数据疯狂挥舞着拳头,大声吼叫着,发泄着积压已久的压力。

年轻的工程师流着热泪,声音哽咽,但脸上绽放着无比灿烂的笑容;年长的老工人们,用力地拍打着大腿,嘴里喃喃念着:

“好啊!太好了!”

从1955年开始,钱老和李老提议开展“可控热核反应”研究。

可控核聚变,这束“永不熄灭的太阳”,成为了几代科学家的执念。

从401所建成首台Z箍缩装置“雷公”、合肥物理所建成中国首台托卡马克CT-6,放电仅4秒、到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中国环流器一号,跻身国际行列。

从引进苏联T-7装置,改造为HT-7超导托卡马克,实现60秒放电,到他们自主建成EAST——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

距今已经过去了五十五年。

五十五年里他们从最初的艰难仿制,引进技术,再到自主研发,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

然而,历史的指针被一位年轻的天才扭转,他用激光点火的“夸父工程”撕开了传统路线的桎梏。

如今在洛总的带领下,他们终于另辟蹊径,走完了这个从“二十年”、“三十年”到“五十年”不断延期的聚变工程。

今天,这场漫长的竞赛终于结束了!

而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就像洛总说的那样,他们掌控了这份点燃恒星的能量。

这不再是科幻里的情节,而是一场颠覆物理学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