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整,《舌尖上的霓虹》第一集重播刚过半,关东台的数据监测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
技术人员举着刚打印出来的收视报表,疯了似的往会议室跑,纸张在奔跑中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破了!破纪录了!”
技术人员推开会议室的门,声音里满是激动的颤抖,“全霓虹实时收视冲到24%了!关西地区都破了18%,北海道那边也有15%,这是近十年纪录片的最高收视啊!”
正在讨论后续宣传的众人瞬间僵住,铃木清斗手里的拐杖“咚”地砸在地上,他快步走过去,接过报表,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
当看到“24.1%”那个刺眼的数字时,这位头发花白的常务副台长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好……好啊!关东台终于又出了一部能让全霓虹记住的片子!”
山田隆司抢过报表,手指在数字上反复摩挲,像是在确认不是幻觉:“24%!比当年《关东渔歌》的最高收视还高5个点!野水桑的鱼铺刚才打来电话,说现在门口挤满了记者,连NHK都去采访了!”
野原广志站在窗边,手里握着美伢刚发来的传呼机——“广志君!全漫画社都在欢呼!我们决定明天去千叶吃生鱼片!”
他看着窗外东京的夜景,远处的东京塔亮着暖黄色的灯光,楼下的街道上,甚至有年轻人举着在欢呼。
明日海拍了拍广志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叹:“广志君,你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之前谁能想到,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纪录片,能让全霓虹都疯狂?”
广志转头笑了笑,眼神依旧平静:“不是我创造了奇迹,是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大家。野水桑的坚守,佐藤桑的执着,还有高桥家的温馨,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观众能感受到里面的温度。”
正说着,松井雄一扛着摄像机冲了进来,脸上还沾着海水的盐分——他刚从野水正泰的鱼铺赶回来。
“广志君!你们快看!”他把摄像机连接到电视上,画面里,野水正泰被记者围在中间,手里举着广志之前送他的金枪鱼罐头,激动地说:“能让更多人知道渔民的生活,我太开心了!明天开始,我会每天多留一些新鲜的金枪鱼,让大家都能尝到大海的味道!”
本田樱子抱着笔记本,快速记录着:“千叶县厅刚才发来消息,明天会开通‘舌尖专线’巴士,专门接送游客去野水桑的鱼铺;群马县的老街已经有旅行社开始预售‘荞麦面文化游’的线路,报名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高田俊英推了推眼镜,嘴角难得露出真心的笑容:“丸井酱油刚才联系我,说要追加五千万赞助,还想把‘舌尖限定’酱油卖到全国;集英社那边也传来消息,《深夜食堂》的漫画销量今晚涨了三倍,他们想让你趁热推出《舌尖》的同名漫画。”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围着报表,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后续的计划,连平时沉默的斋藤茂都开口说:“下次拍京都的和果子铺,我想试试用柔光灯,突出糖霜的质感,应该会更好看。”
广志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那天——他拿着简历在东京台门口徘徊,连四级导演的职位都没把握。
而现在,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制作部,还拍出了让全霓虹沸腾的片子。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美伢的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女孩兴奋的声音:“广志君!你听到了吗?收视破24%了!我们明天真的能去吃生鱼片吗?”
“当然能。”广志的语气里带着温柔,“明天我让松井桑开车,咱们一起去。”
挂了电话,广志转头对众人说:“大家辛苦了,今晚好好休息,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心里清楚,这场胜利,只是一个开始——他要拍更多有温度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平凡生活里的美好。
……
同一时间,东京市电视台的监控会议室里,却像笼罩在寒冬腊月里。
技术部负责人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收视报表,战战兢兢地走到高桥一夫面前,声音小得像蚊子叫:“高、高桥副台长,最终收视出来了……咱们台1.9%,关东台24.1%……”
“啪!”高桥一夫猛地一拍桌子,咖啡杯被震倒,褐色的液体顺着桌沿流下来,浸湿了报表上“1.9%”的数字。
他一把抓过报表,眼睛死死盯着那个数字,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1.9%?怎么可能!神木桑的粉丝应援呢?麒麟集团的宣传呢?都喂狗了吗?”
神木俊介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他一把抢过报表,当看到“24.1%”那个数字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随即又涨成紫红色。
“不可能!这一定是假的!”他把报表撕得粉碎,纸屑撒了一地,“野原广志拍的破纪录片,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收视?肯定是关东台造假了!”
“造假?”佐藤隆坐在角落,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里满是嘲讽,“全霓虹的观众都在讨论《舌尖》,连NHK都报道了,怎么造假?你自己看看网上的评论,大家都说你的综艺假得可笑,连切个寿司都要NG十几次,还好意思说别人?”
“你闭嘴!”
神木俊介转头瞪着佐藤隆,眼神里满是怒火,“要不是你们拍得烂,我的综艺怎么会输?你之前在关东台就是个失败者,现在到了市台,还是个废物!”
山田淳连忙站起来打圆场:“俊介桑,佐藤桑,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咱们得想办法挽回局面,不然田中市长那边没法交代……”
“挽回局面?怎么挽回?”市台企划部主任瘫坐在椅子上,语气里满是绝望,“24%的收视,咱们怎么追?现在全霓虹都在看《舌尖》,谁还会看咱们的综艺?”
“都怪你!”
市台编导铃木菜菜子突然指着高桥一夫,眼眶通红,“当初要是不跟关东台撞档,咱们的收视也不会这么惨!你为了讨好田中市长,非要跟野原广志对着干,现在好了,市台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怪我?”
高桥一夫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怨毒,“要不是神木俊介连个寿司都做不好,要不是你们拍不出像样的内容,咱们会输吗?野原广志用拍电视剧的手法拍纪录片,你们怎么想不到?一个个都是吃干饭的!”
“你还好意思说我们?”神木俊介上前一步,指着高桥一夫的鼻子,“当初是你说只要我配合,就给我开个人综艺,现在呢?收视这么惨,你还有脸怪我?我看你就是个废物副台长!”
“你敢骂我?”高桥一夫气得浑身发抖,抬手就要打神木俊介,却被山田淳死死拉住。
“别打了!”
山田淳大喊一声,声音里满是疲惫,“现在打有什么用?田中市长给了我们三天时间,要是拿不出解决方案,我们都得滚蛋!”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怨怒、绝望和不甘——他们原本以为靠神木俊介的流量就能轻松赢过纪录片,却没想到输得这么惨,连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神木俊介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看着天花板。
他想起白天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我会让野原广志好好尝尝失败的滋味”,现在想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他拿出手机,翻出跟渡边彻的聊天记录,手指颤抖着打下一行字:“立刻把野水正泰鱼铺的‘料’放出去,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搞臭《舌尖》!”
高桥一夫看着满地的纸屑和众人怨毒的眼神,心里忽然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知道,这场失败不仅会让他失去田中三上神的信任,甚至可能让他丢掉副台长的职位。
他拿出传呼机,快速给田中三上神发了一条消息:“市长桑,我们会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可他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面对24%的收视差距,面对全霓虹对《舌尖》的认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
当晚十点,《舌尖上的霓虹》的收视数据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霓虹的电视台。
大阪读卖电视台的制作部会议室里,部长松本清拿着收视报表,手指在“24.1%”的数字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震惊。
“24%……”他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赞叹,“野原广志这小子,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之前谁能想到,一部人文纪录片能有这么高的收视?”
旁边的导演山田启介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同:“我刚才看了重播,不得不说,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太厉害了。他把纪录片拍出了电视剧的节奏感,有铺垫、有高潮,还有情感共鸣。你看野水正泰收网时的镜头,既展现了渔民的辛苦,又突出了他对大海的敬畏,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咱们得好好学。”
“没错。”
另一位导演佐藤隆补充道,“以前咱们拍美食节目,只想着拍制作过程,却忽略了背后的人。野原广志不一样,他把人放在第一位,美食只是载体,这种‘以人为本’的拍摄理念,才是《舌尖》成功的关键。”
松本清放下报表,眼神里满是坚定:“明天就召开部门会议,让所有人都看《舌尖》的成片。咱们要借鉴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重新打磨《大阪美食故事》的企划案,重点拍大阪烧、章鱼小丸子背后的手艺人,把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拍出来。”
……
名古屋中部日本放送的会议室里,气氛也格外热烈。
台长拿着收视报表,对导演们说:“野原广志给咱们上了一课啊!之前咱们总觉得纪录片没人看,可《舌尖》用24%的收视证明,只要内容好,观众就会买账。咱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研究《舌尖》的叙事结构,拍一部属于名古屋的美食纪录片。”
“我觉得可以从名古屋的鳗鱼饭入手。”
一位年轻导演兴奋地说,“我认识一家开了五十年的鳗鱼饭铺,老板从十五岁就跟着父亲学烤鳗鱼,现在儿子不愿意继承,父子俩经常吵架,这个故事很有张力,像《舌尖》里佐藤幸助和他儿子的故事一样。”
台长点头:“好!就从这家鳗鱼饭铺开始拍。你明天就去跟老板沟通,一定要把他们的真实故事拍出来,不要摆拍,不要刻意煽情,要像《舌尖》那样,用细节打动观众。”
……
札幌北海道放送的会议室里,编导们也在热烈讨论着。
“《舌尖》里的配乐太绝了!”
一位编导说,“海浪声和钢琴曲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气氛。咱们拍北海道的海鲜纪录片时,也可以用当地的传统乐器,比如三味线,搭配海浪声,突出北海道的特色。”
“还有镜头语言!”
另一位编导补充道,“野原广志用侧光拍野水正泰的手,突出了老茧的纹理,特别有故事感。咱们拍渔民捕三文鱼时,也可以用这种手法,突出他们手上的伤痕,展现他们的辛苦。”
全霓虹的电视台都被《舌尖》的成功震撼了,大家不再轻视纪录片,而是开始认真研究野原广志的拍摄手法——从叙事结构到镜头语言,从配乐选择到人物塑造,每个细节都被反复琢磨。
不少电视台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把《舌尖》的成片剪成片段,逐帧分析,希望能从中学到经验,拍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而这一切,都在野原广志的预料之中。
他知道,《舌尖》的成功不仅能带动纪录片的发展,还能让更多的创作者关注平凡人的故事,让霓虹的影视圈变得更有温度。
……
第二天早上,野原广志刚到关东台,就被服部忠拦在了门口。
这位东京都宣传部长是特意过来的。
并且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脸上满是笑容:“广志君,恭喜你啊!《舌尖》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小池知事特意让我来跟你商量,想把《舌尖》作为东京都的文化名片,推广到全国,甚至海外。”
广志接过文件,快速翻了几页,里面详细写了推广计划——包括在全国的中小学播放《舌尖》,作为本土文化教育的素材;在东京的国际机场播放《舌尖》的预告片,吸引外国游客;还计划把《舌尖》翻译成多种语言,参加国际纪录片节。
“没问题。”
广志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同,“能让更多人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和普通人的故事,是件好事。不过,我希望推广过程中不要过度商业化,不要破坏片子的真实性。”
“放心吧!”服部忠笑着说,“小池知事特意交代过,一切以片子的质量为准。另外,千叶、群马、琦玉三县的知事都联系了我,想跟你合作,拍当地的特色美食,你看怎么样?”
广志思考了一下,说:“可以。不过,我想先把京都的和果子铺拍完。京都的和果子有很多传统手艺,比如‘生八桥’的制作,需要精细的手工技巧,而且老板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记录。”
服部忠点头:“好!我会跟三县的知事沟通,等你拍完京都的部分再合作。对了,岛津义弘先生昨天联系了我,他说想借着《舌尖》的热度,在千叶举办‘美食文化节’,邀请野水正泰、佐藤幸助他们参加,你愿意担任文化节的顾问吗?”
“当然愿意。”广志笑着说,“能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手艺,支持普通人的事业,我很乐意帮忙。”
送走服部忠,广志走进会议室,发现大家已经早早地到了,桌上摆着《舌尖》的后续拍摄计划。
松井雄一兴奋地说:“广志君,野水桑刚才打来电话,说想跟咱们合作,开一家‘舌尖主题’的鱼铺,卖新鲜的金枪鱼和限定酱油,你看怎么样?”
“可以。”
广志点头,“不过要注意,不要过度消费《舌尖》的IP,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品质,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
本田樱子接着说:“集英社的编辑刚才联系我,想让你写《舌尖》的同名漫画,重点描绘野水桑、佐藤桑他们的故事,你有时间吗?”
广志想了想,说:“可以抽出时间来写,但需要漫画社的帮忙。美伢他们之前帮我画过《哆啦A梦》的上色,经验很丰富,让他们参与进来吧。”
“太好了!”本田樱子笑着说,“美伢酱昨天还跟我抱怨,想参与《舌尖》的制作,这下她肯定很开心。”
会议持续了一上午,大家讨论确定了《舌尖》后续的拍摄计划:先拍京都的和果子铺,再拍千叶、群马、琦玉三县的特色美食;同时,推出《舌尖》的同名漫画和周边产品,比如“舌尖限定”酱油、金枪鱼罐头等;还计划在东京举办《舌尖》的线下展,展示拍摄时的道具和照片,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片子的制作过程。
中午休息时,广志接到了美伢的电话。
女孩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广志君!我们漫画社的人都准备好了,明天就去千叶吃生鱼片!松井桑说会开车来接我们,是吗?”
“是。”
广志笑着说,“明天早上九点,我在漫画社门口等你们。对了,你之前画的熊本熊和荞麦面的插画,集英社的编辑很喜欢,想用来做《舌尖》漫画的封面,你愿意吗?”
“愿意!太愿意了!”美伢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我现在就去修改插画,保证让编辑满意!”
挂了电话,广志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温暖。
他知道,《舌尖》的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要继续拍下去,把更多平凡人的故事带给观众,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里的美好和温暖。
而这,就是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用自己的才华,创造有温度的内容,点亮平凡生活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