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刹车,停下了自行车,何保国看着眼前这一大片居民区,这是潘家园,或者更准确来说叫潘家窑。
这次前来,他是看房子的。
听说这边有人打算出售房子,他正好有时间,也就过来看看,合适就买下。
至于说在这边买下房子以后会拆迁,何保国也无所谓,反正也不会亏。
多个房子,这几年也就可以多些粮食了。
毕竟接下来会有票证时代,购粮也就难了,之后还会闹荒,因此,就有未雨绸缪的多囤点。
仅凭他的随身空间可不够存放。
毕竟他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老婆孩子。傻柱不需要他操心,但雨水却要养吧!
而秦淮茹目前还怀着。
本着多子多福,何保国也打算让秦淮茹给他多生几个,三年抱俩是个小目标。
按计划,今年至少买2间房,已经买了1间。
这次来潘家窑看,如果合适,就再买1间。
等明年手头宽裕,再买上2间,也就差不多了。这年代房子太多了也不太好。
只见,这边的房子都是老旧,很多都年久失修。
看着一些破房子,何保国真怀疑会不会突然塌了。当然,也有不错的房子。
按照街道,门牌地址,也没多久就来到了一个院子外。这是个290二进的院子。
打算卖房的是一对中年夫妻,打算去外地,也就想把房子卖掉。
“2间?”何保国皱了皱眉。
本以为是1间房,没想到竟然是2间,而且还都不小,2间加起来接近60平方了。不过,房子却不是太破,装修没什么好说的。
地段,采光,都还不错。
但要是一下子买下这2间房,需要的钱可不少啊!
估计少说也要500元往上。
对现在的何保国来说,这也是一大笔钱了。当然,何保国也不是说就拿不出来。
“这2间房你如果想买,480元怎么样?”急着要卖掉房的这对中年夫妻中的男人说。
480元算是便宜价的。
就这地段,就这房子,还是2间,卖个500多元并不过分。
“480元?”何保国一听这个价,再看看房子,稍一考虑就决定买下。机会难得,这也算捡个便宜。
不过,这便宜也不是谁都能捡的,你首先要有钱。何保国之所以有不少钱,也原身辛苦攒下的。好在前段时间何保国还赚了一笔。
通过复制卡,他复制了不少粗棉布,大部分卖掉了,于是,手头就宽裕了很多。
其实,以何保国现在的收入,加上傻柱每个月还把收入的大部分上交,钱并不少,要是省吃俭用,每个月肯定能存不少。
但何保国就不是个抠抠搜搜的人,平日里花钱是大手大脚,而每个月给家里媳妇的钱也不少
而从秦淮茹怀了孕,何保国这花钱也少了些,毕竟戒烟了。
若是500多元买下这2间房,何保国还要多考虑考虑,但480元,那也就买吧!
“行,那这房我要了。”既然想好了,何保国也就很爽快。
这对中年夫妻也是松了口气。
这年代卖房的少,但买房的也少啊!
对于急着买房的这对中年夫妻来说,错过了何保国,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再有人来看房。
也是出于急着卖方的心理,所以才低价出售。
谈好了之后,接下来也就是房子过户的问题了,这就按照流程来。何保国拿钱出来,而房契地契就转到他名下。
南锣鼓巷那边有2间房,聋老太太那房虽然是傻柱和雨水住着,但可不在何保国名下。
正阳门那边,他买了1间。
如今在潘家窑这又买了2间。
不知不觉,老何他名下有5间房了。
在四九城拥有5间房子,这妥妥的款爷。只不过何保国他的钱包也缩水了。
···
由于今天又买了2间房,何保国也就觉得这个月节省一点。
本来是准备买2只烤鸭带回家的,那就买1只吧!哦,对了,家里的酒不多了。
烟戒了,再不喝酒,可就没劲了。
至于空间里的酒,暂时不想往外拿。
并且,存放在空间中的都是好酒,例如茅台,白兰地等。平日里喝点牛栏山二锅头就可以了。
就是喝点散白也行。
一口气买上个10瓶二锅头搁自行车上带回家,也就够喝个一阵了。
回家的路上,简直就是100%的回头率。
毕竟骑个自行车就很拉风了,10瓶二锅头往自行车上一搁,这想不引人关注都难。南锣鼓巷。
街坊邻里看到何保国买了这么多酒,也都有点意外。
“老何,你家是有什么喜事吗?怎么买这么多酒?”一个大姐好奇的问。
“没什么事,就是家里的酒没了,我也就索性多买几瓶,也省得隔三差五买。”
何保国随口一说。
老街坊可都知道,他何保国爱抽烟喝酒。
因为家里媳妇怀孕,他才戒了烟,但这酒可不能断。而酒放的时间长了也不会坏,反而更醇。
所以,多买点放家里也没什么。
当回到四合院,却看到贾张氏在院子里洗衣服。
何保国也没多惊奇。
马荷花厉害,贾张氏还想磋磨儿媳,结果儿媳却反过来折腾她这个当婆婆的。
老易也不帮贾张氏,反而还支持马荷花。
至于贾东旭,被马荷花拿捏住了。
现在,贾家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贾张氏来做。
而纳鞋底,贾张氏也要继续纳,只是比以往要少了。
马荷花也不是个好吃懒做的,正好贾家有缝纫机,她就接了不少针线活。每天,马荷花运气好也能挣个1元或几毛的。
可以说,贾家的缝纫机被马荷花很好的用了起来。
在家做做针线活,马荷花的收入怕是比厂里学徒工都要多,但比起一级工还是差了些。
院里不少人都夸贾张氏有个好儿媳。
贾东旭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也是不少了,要是老易的工资也都拿出来给贾家用,妥妥的超过100元。
然而,贾张氏却仍然不认可马荷花是她儿媳。
再说马荷花,挣了钱都放她自己兜里,顶多给孩子买点吃的穿的。
至于贾家的柴米油盐,就是老易和小贾拿出钱了。
贾张氏还想让马荷花每个月给她点养老钱,马荷花表示没听清楚,让贾张氏再说一遍,啥?贾张氏再说了一遍?那就再说十遍。
可以说,贾家的婆媳关系很差。。
傍晚,何保国意外的发现57号院聚集了不少人。
三大妈,老太太和二大妈等人都在,甚至还有贾家婆媳。发现自家媳妇竟然也在,这就让何保国更好奇了。
看这样子,肯定是57号~院发生了什么。骑着自行车归去。
“媳妇,怎么了这是?”何保国来到秦淮—茹身旁,问道。
“田姐家···唉!”秦淮茹叹了一口气。
南锣鼓巷姓田的不是太多,但也几十个,而这57号院就有3个,但秦淮茹口中的田姐却是只有一个。
何保国也认识,但却不熟。
当秦淮茹继续说着,何保国也是清楚了。
是这院田红霞的男人在战场壮烈牺牲了,成了烈士。
田红霞去年生了龙凤胎,她男人就参军了,都没给孩子取名。而田红霞的婆婆是个寡妇,也是烈士遗孀。
知道了是什么情况,何保国也是一叹。
战场是残酷的。
时代的一粒沙尘落在一户家庭就是一座山。
但军人保家卫国也是光荣的。
毕竟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田姐家4个烈士了。”秦淮茹说。
何保国点着头,他也听说过,田红霞的男人有2个哥哥,也都是烈士。
名副其实的烈士家庭啊!
大家过来都是安慰安慰,毕竟是老街坊。
这时,有人议论着田红霞给孩子取的名字,男孩叫援朝,女孩叫抗美。
实话的说,去年和今年出生的不少孩子都取这名,也有些几岁的孩子改成这名。
而田红霞的男人又是大姓,估计四九城都会有不少和田红霞2个孩子同名同姓的。
以往,何保国也有所耳闻,但看到发生在身边,感受又不一样。
“老钱家是怎么南锣鼓巷的光荣。”贾张氏也说道。
对了,聋老太太被某些人说是满门烈士,但实际上也就说说而已,真是这样,不仅街道办要经常上门慰问,还会有不少干部登门。
但要说老太太普普通通,看着也不太像,应该还是有点东西的。
院里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但有些玩笑话可是不能传到院外。
95号,三进四合院。
大家也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而回到院子里,不仅何保国两口子谈论着,别的人也在谈论。
像贾家婆媳在谈论,三大妈和老太太在谈论,二大妈和许母在谈论。虽然不是这个大院,但毕竟也是街道出了个烈士,也挺光荣的。
说起来,田红霞家也不太容易,她婆婆在街道办工作,工资不高,而她则是纺织厂的临时I.
不过,街道办往后肯定会多照顾她家。
没多久,老易牵头,找上二大爷和三大爷,又找了何保国,一起商量着给田红霞家捐款。“那就开个全院大会,号召大家捐点,但也本着自愿,捐多捐少都是个心意。”何保国对仨大爷说。
“就这么办。”老易没意见。
二大爷和三大爷也都没什么意见。
一个街道的,哪怕不是一个大院,但本着对烈士家庭的敬重,捐点款表达下心意也不为过仨大爷没撤开何保国,而是和何保国商量,这也并不奇怪。
何保国如今虽然不是这院的管事大爷,但地位可并不比三个管事大爷低。
当商量好了,就通知大家开会。
还有人不在院里,例如许富贵,还有贾东旭。
没多久,院里也就聚集了一大群人,各家都至少有1个人来了。大家也都知道这次院里开大会的目的。
不用说也知道是组织大家捐款给田红霞家。
看人来的差不多了,至于老许和小贾等几个人没在,但也就不等了。
“咱们南锣鼓巷又出了个烈士,虽然不是咱们这院,但毕竟也是一个街道,多年的街坊,这次开会,是商量着大家捐点钱,当然了,捐或不捐,捐多捐少,全凭自愿,咱们也不能勉强。”二大爷先是开口说。
说完,二大爷就让一大爷和三大爷也说几句。
对于二大爷这爱出风头,三大爷只是笑笑,也不在意。
老易心中就对二大爷有些不满了,但脸上却不动声色:“我做个表率,捐10元。”说着,老易就拿出10元放在桌子上。
“我家人多,就捐5元吧!”二大爷考虑下,说道。三大爷满是尴尬,口中说着他家困难,捐了1元出来。
其实三大爷是想捐0.5元的,但没好意思。
“我就和二大爷一样吧,也捐个5元。”何保国想了想,开口道。
接着,各家就都多少捐点。
贾家婆媳没捐。
老易和贾张氏是两口子,既然老易捐了,还捐了10元,贾张氏还捐什么捐?许富贵不在,竟然是许大茂捐出2元。
聋老太太也捐了1元。
院里十几户,每家都捐了,而加起来也就25.7元。也算不少了。
每家捐了多少,三大爷都给记下。
老易和二大爷把钱给田红霞家送去。
除了这院,南锣鼓巷还有不少院的住户也或多或少的给田红霞家捐款了。
......
这也是田红霞家和街坊关系处得好。贾张氏很是羡慕田红霞家。
仅仅这院就捐了25.7元给田红霞家,整个南锣鼓巷有多少人捐款?一共又是多少钱?估计给田红霞家送去的钱能超过100元吧!
没错,贾张氏就是眼红。
贾东旭下班之后就去浪了下,刚回到南锣鼓巷就看到他‘爸’和二大爷给57号院钱家送钱。
没等回到大院,在巷子里听到别人谈论,贾东旭也就知道钱家又出了个烈士。等回到大院,贾东旭听说老易捐了10元,就撇了撇嘴:“臭显摆。”
而在得知何保国捐了5元,贾东旭也没好话,说何保国就是小气。
何家的收入可不低,何保国和傻柱的工资加起来,再挣些外快,每个月收入可是超过100元。
而何保国和傻柱都是大厨,平日里也不缺嘴。
以何家的条件,应该多捐点才对,就是捐个100元都不为过。
当然,贾东旭也就回了家这么说,在院子里可不敢说,怕傻柱削他,也怕邻里的吐沫星子老易是整个街道捐的最多。
街道办捐的不算,这不是个人。因为捐的多,老易又出了下风头。
街道不少人给老易竖个大拇指,称赞一下。也有人拿老易和王老实两口子对比。
王老实两口子也捐了,但只是捐了1元,远比不上老易。
于是,老易可是得意了下儿。。
晚上,在家吃着饭,何保国也就和媳妇聊起了扫盲班的事。“扫盲班?”秦淮茹一脸问号。
“估计街道办这几天就该下达任务了。”何保国笑着说。
这年代的文盲还是太多了,而在何保国的记忆中,也是52年开始的扫盲运动。
快速识字法在全国推广,各地也兴起了多种识字方法,有人自做学字教具,有的在家学习,有的结合生产劳动,把田间地头变成识字课堂,也有的学会了再去教别人。
几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到了50年代末,扫除了几千万文盲,成绩斐然。
能够识文断字,不说多有学问,至少也能看得懂报纸,以及各种公告宣传等,好处还是很多的。
何保国也算消息比较灵通,就有所耳闻。
估计南锣鼓巷这几天也要开展扫盲工作了。这对大家来说也是大事。
不过,和何家却没多大关系。
毕竟何保国,秦淮茹和傻柱都不是文盲,雨水在上学,也用不着。
至于对门的贾家,贾张氏和马荷花这对婆媳估计是要参加街道组织的扫盲班了。这事何保国也没在院子里传,就在家和媳妇聊一下。
两口子也就聊了聊大院里有几个需要扫盲的。除了贾家的婆媳,也就没多少了。
这么看,这院里识字的还是大部分,堪称‘文化大院’了。在外给人做席面的傻柱这时也回了家。
“爸,你们在聊什么呢?什么文盲什么的?”傻柱也没听到多少,却是疑惑着。“没什么,就是在聊这大院里有几个文盲。”何保国随口说,
“这有什么好聊的?”傻柱却是没什么兴趣。吃过饭,何保国又是拉着媳妇出去走走。
主要是在家待着无聊。
要是家里有个收音机什么的,也就不会太无聊了。
说到收音机,国内现在也有,但都是‘洋机’,至于国产,好像要等到明年才会出现。走出家门,院子里都黑了,而院外就更黑了。
何保国两口子拿个手电筒。
每天吃过晚饭出来走走,再聊聊天,秦淮茹也是习惯,要是哪天吃过晚饭不出门走走,她还不太习惯。
3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二大爷跑去街道办了。
却是二大妈听说街道办有重要任务了,当二大爷下班回到家,二大妈和他一说,积极表现的他也就连忙跑街道办去。
老易还没好利索,厂里都不让老易去上班,而是让老易在家多养个几天。
至于三大爷,下班后去钓鱼了。
街道办,当二大爷来到时,就看到比往常多了不少人。
南锣鼓巷几乎每个大院都有管事大爷,除了防敌特,也是配合街道办的工作。
街道办还没下发通知,消息比较灵通的就跑来了,而刘海中就是其中之一。王主任也就把扫盲班的事和刘海中等人说了。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街道各大院的文盲组织起来,学字识字。“争取今年让咱们南锣鼓巷不再有1个文盲。”王主任说着。
听了王主任所说,刘海中立刻就表示了支持。
当回到大院,刘海中就看到何保国正在和老易下象棋。
可不是何保国主动找老易下棋的,而是老易拉着他下棋。何保国索性也没什么事,就和老易下下棋打发时间了。
看到刘海中从外面回了大院,何保国也没在意。
但刘海中却径直走来。
“老易,老何,街道要进行扫盲工作。”走了过来,刘海中也就开口说。
刘海中心中有点得意,他不是文盲,他老伴也不是,孩子也都不需要扫盲。
但老易可就不一样了,老易本人虽然不是文盲,当老易的媳妇(贾张氏)是文盲,而老易的儿媳(马荷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