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辽东都司,沈阳中卫。
八日正逢盛夏,烈日炎炎,浑河潺潺。
这日,黄台吉站在城外的一个高坡上,看着远处的沈阳城,不禁有些感慨。
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决议迁都沈阳,此后大量旗丁、工匠陆续迁来此地。
时至今日,辽河平原农庄遍地,从汉人为主更替到满人为主,人口总算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浑河之畔的作坊日夜开火,冒出滚滚的黑烟,流淌出的污水,将浑河染成了淡淡的黑色。
那些作坊每年能浇铸上百门大炮,打造数万件刀剑、箭矢、铁甲和火铳,熬制两三万斤火药。
每个路过此地的山西商客,均为这股气势所震撼。
远道而来的蒙古使者们,听到大炮试射的轰鸣声,更被吓得心惊胆寒。
然后甘愿臣服于后金大汗的脚下,成为后金的傀儡。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
各类作坊均以军工为主,挤占了数千农垦人丁,消耗了大量财富。
因为铁岭矿工大量逃亡,挖矿人手严重不足,辽东的生铁产量十分底下。
兵器打造多了,民间便缺乏铁器。
很多旗丁只能用木犁耕地,难免影响收成。家里没有铁锅,则只能用陶器煮食物,耗费更多燃料。
另外,辽东没法种植棉花,制作了太多甲胄,就缺乏布匹。
每当冬天北风来袭,旗丁们得忍受刺骨的严寒,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包衣冻死。
所以,无论各大旗主多么心痛,都必须走私生铁、铁器和布匹,以补充旗丁所需。
出售人参和皮货是好生意,不过不足以持平买入。
不知不觉间,辛苦抢来的金银珠宝,慢慢又流回了大明。
这也就罢了,可惜庞大的制造规模,不足以抵消技术的粗糙。
那些蹩脚的工匠,往往耗费几千斤生铁,才能浇铸一门大炮。
打起来隆隆作响,炮弹却没有准头,威力不够大,射程也不够远。
再加上没有合格的炮手,大炮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吓唬吓唬蒙古人还行,实战根本拿不出手。
以前旗主们总喜欢嘲笑明军的火铳,打在盔甲上,就像挠痒痒。
轮到自己开作坊,才知道火铳有多么难造。
一个工匠带着几个学徒,日夜赶工,一个月才能勉强交出一杆火铳。
还是安排监工抽鞭子,勉励督促的结果。稍稍松懈,两个月都造不出来。
光人力的工时耗费,就能拖垮一户旗丁。
黄台吉精于算计,自然知道这样很亏,但他仍力排众议,坚持制造大炮和火铳。
因为他很清楚,没有合格的铸炮工匠,就造不出堪用的大炮。
没有大炮,就对付不了坚城。
而对付不了坚城,就没法对付山海关防线,没法入主中原。
除了大炮之外,火铳也是好东西,必须让八旗子弟熟悉起来,最起码武装几个火铳营。
黄台吉做好了长期坚持的准备,哪怕花几年时间,耗费百万斤生铁,十几万斤火药,也在所不惜。
这当然是巨大的浪费,不过为了鲸吞大明,终归是值得的。
而去年的一连串消息,让黄台吉看到了一条捷径。
孔有德等明将竟无端发动叛乱,继而攻破登州,俘虏了一大批铸炮工匠,数以百计的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