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不顾大战在即,踊跃从军的年轻人们,陈子履不禁感慨万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明文人是很差劲的。
要么忙着弄权,要么忙着敛财,要么忙着邀名,要么忙着党争。
昏庸、迂腐、贪婪、苟且,祸乱朝堂、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祸国殃民。
崇祯朝的官场就像一个大粪坑,清者寸步难行,浊者愈发沉沦。
真正胸怀天下,勇于任事,能干成事的文人,极少极少。
陈子履做官两年半,看到的情形大抵如此。
从举人高运良,到浔州知府庄日宣;
从左江兵备黄中色,到山石兵备杨嗣昌;
从广西巡抚许如兰,到山东巡抚余大成;
莫不如是。
孙承宗、丘禾嘉算好的了,可还是没避过党争倾轧,意气用事。
至于首辅和次辅斗得不亦乐乎,更是误国误事,可恶至极。
然而,昨日余大成慷慨赴死,对陈子履的触动很深。
让他猛然想起,大明的文人文臣中,有气节者为数不少,甚至可以算很多。
孙承宗、史可法、黄公辅、陈子壮均因抗清而亡;
李邦华、倪元璐等百余文官不肯降顺,追随崇祯自缢;
就连贪财成性的朱大典,亦愿散尽家财募勇抗清,城破后坐在火药桶上自焚。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可惜等到他们就义时,已经无法挽回了。
大明的读书人啊,无论被官场染成什么样,心底终归还是有一根傲骨,有一些血性的。
陈子履觉得这份傲骨和血性,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不应该等到大难临头,才激发出来。
趁还没被官场习气染污,还没被蹉跎得暮气霭霭,先拉倒军中来发光发热,或许对国家更有用。
他本以为,有一成学子愿意从军,就很不错了。
没想一番演说下来,踊跃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超过了半数。
另一半则羞愧地致歉,家有父母尊长,还未请示,不可擅作主张云云。
总而言之,这趟是来对了。
从军者很快汇集成册,仔细一看,全是身家清白的良家子。
其中有功名的秀才七人,童生十五人。
陈子履满意地点了点头,大手一挥,命二十二名应募学子跟上。
又连发调令,让吴三桂、刘泽清、杨御蕃等高级将领,张国柱、李国英、靳国臣等中层军官,朱万年等地方文臣,齐齐到东城楼军议。
不一会儿,众文臣武将聚齐,加上二十二名学子,把城楼大厅挤得满满当当。
学子们看到满堂文武,一个个诚惶诚恐,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陈子履简单引见了一下,证明学子们都是可信之人。又抱歉地方太小,座位不够,让学子站着旁听。
孙彦、杜存义等学子暗松一口气。
连举人功名都还没有呢,这样的场合,哪里有他们的座次。
能站着旁听已经很好了,哪里敢有半分抱怨。
吴三桂等人虽感到奇怪,不过大明对读书人向来优待,秀才就差不多能和都司、守备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