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对答如流(1 / 2)

杜春芝押题对崇志堂的学子们,应该有很大好处。

不过沈平倒是无所谓。

因为论对于他而言,那是再简单不过了。

沈平稍作犹豫后便开始动笔。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夫邦之盛衰,非系于城池之固、府库之盈,而系于万民之安否也。遂民者,土地之主、赋税之源、甲兵之本也。若民怨则土崩,民困则国虚,民离则政亡,民乱则朝衰。故论治者,必以安民、养民、惠民为第一要义,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修德以安民。

君主之德,犹北辰之照也。《论语》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昔者尧克明峻德,亲九族而平章百姓;舜耕历山,渔雷泽,所居之地民皆归之。......。故君当躬行节俭,广施仁惠,使百姓见其德而信其政,虽无严刑峻法,而民自安矣。

轻赋以养民。

民之生业,莫先于农桑。《孟子》有云:“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若田赋过重,徭役繁苛,农夫终岁勤苦,而所得不足以供衣食,必弃田而流亡,或转而为盗。......。如此,民有恒产,有恒产则有恒心,家给人足,而邦自固矣。

整吏以惠民。

吏治者,民与君之间津梁也。《左传》有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若官吏贪墨,剥民脂膏,或推诿塞责,漠视民苦,则君之仁政不能及于下,民之怨愤必积于上。故当慎选守令,以“清、慎、勤”为标准,......。则政通人和,民无冤抑矣。

由是观之,民为邦本之道,非一端也:君修德而民附,政轻赋而民足,吏清正而民悦。三者相须而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能守此道,则百姓安乐,四境晏然,邦国可传之长久;若背此道,则本摇邦危,虽有智者,亦难救其乱也。故为治者,当常念“民惟邦本”之训,不敢有须臾之忘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别说是在国子监,即便是沈平前世都听烂了。

所以这道论他答起来,那也是信手拈来。

这道论答完之后。

沈平开始答判。

这五道判其实也并不困难。

第一道:田产继承判。

第二道:孝亲与公务判。

第三道:官吏受赠判。

第四道:赋税减免判。

第五道:邻里争水判。

沈平早已将《大楚律》烂熟于胸,所以很快就有了思路。

田产继承肯定是依据《大楚律?户律?田宅》来判。

孝亲与公务肯定是依据《大楚律?礼律?仪制》来判。

官吏受赠肯定是依据《大楚律?吏律?受赃》来判。

赋税减免肯定是依据《大楚律?户律?赋役》来判。

邻里争水肯定是依据《大楚律?户律?田宅》来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