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召唤之帝途霸业 > 第70章 朝廷封赏,蔡府一叙

第70章 朝廷封赏,蔡府一叙(2 / 2)

他与蔡议郎蔡邕并肩转身,一同穿过洛阳城的街巷,朝着蔡府的方向走去。

自阳渠大战落幕,刘明便随大军马不停蹄返回洛阳城。

这些时日里,他心中始终揣着两桩牵挂:一是薛仁贵等重伤将领的安危,二便是与蔡邕的这份旧谊。

此前战事吃紧,两人各自奔忙,难得有闲暇坐下来叙话。

如今战局暂歇,他既想探望故人,也盼着能听听这位饱学之士对当下局势的见解。

当然,若能顺带听上几曲清雅乐声,亦是一桩美事。

不多时,蔡府那熟悉的朱漆大门便映入眼帘,门旁悬挂的“蔡府”匾额,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刘明与蔡邕放缓脚步,望着府内隐约透出的草木绿意,连日来因战事紧绷的神经,竟也悄悄松弛了几分。

刚踏上通往内院的走廊,一阵清越动人的古筝声便顺着风飘入耳中,琴音婉转悠扬,如流水漱石,瞬间洗去了不少尘劳。

蔡邕见状,抬手抚了抚颌下长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转头对刘明道:“看来是谈儿在院中练琴,贤侄不妨随我一同去听听?”

刘明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欣然应道:“固所愿也!

上次一别,便记着蔡琰小姐弹奏的曲目清雅动人,今日有此机会,正好再赏雅音。”

两人循着琴音往里走,绕过栽满翠竹的影壁,一方雅致的庭院便豁然展开。

院角的石桌上摆着一架黑漆古琴。

这黑漆古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

听到有人烧梧桐木做饭的声音,凭借其对音律的敏锐感知,判断这是一块良木,于是讨来将其制成七弦琴。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名为“焦尾”。

此时身着素色襦裙的蔡琰正端坐于前,指尖在弦上轻拢慢捻,琴音时而如春日溪流般轻快,时而似远山云雾般悠远,将满院暮色都衬得温柔了几分。

察觉到有人靠近,蔡琰指尖一顿,琴音渐歇。

她抬眸望去,见是父亲与青山先生的弟子刘明,连忙起身敛衽行礼,声音清脆如铃:“女儿见过父亲,见过刘明公子。”

“不必多礼”蔡邕笑着摆手,示意她坐下,“方才正与明贤侄说,许久未闻你抚琴,今日倒是巧了。”

刘明也颔首笑道:“蔡琰小姐的琴艺愈发精进了,方才在走廊外听闻,便觉心宁气和,连战事带来的焦躁都淡了许多。”

蔡琰脸颊微红,轻轻拨了下琴弦,低声道:“公子过誉了,不过是闲来无事练手罢了。

若公子不嫌弃,我再弹一曲《鹿鸣》,为父亲与公子洗去尘烦。”

“好啊!”刘明欣然应允,与蔡邕一同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

晚风拂过翠竹,沙沙作响,与即将响起的琴音相映成趣。

指尖再落琴弦,《鹿鸣》的旋律缓缓流淌而出,琴音古朴典雅,带着几分君子宴饮的平和之意。

刘明闭目静听,脑海中却不自觉闪过阳渠战场上的血色与硝烟。

一边是生死搏杀的残酷,一边是庭院琴音的安宁,这般强烈的对比,让他更觉眼下的平静来之不易。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蔡邕率先鼓掌,眼中满是赞许:“谈儿这曲《鹿鸣》,比往日更多了几分沉稳,可见近来心境愈发平和了。”

刘明也睁开眼,轻声道:“此曲不仅悦耳,更藏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仁厚之意。

如今乱世将至,能有这般心境,实属难得,而且蔡谈小姐弹奏此曲就像天上仙音一般”

蔡谈听得此话,脸上泛起红晕,此时他是一个大家闺秀,当不得夸赞,所以害羞。

此时蔡谈小心翼翼的细看刘明起来,端的是一位俊朗英才,再结合闺中密友所讨论的话,小脸又红了几分,心脏也是不受控制的跳了几下。

哪个少女不怀春呢?尤其是刘明这种有才学又帅的人,刘明自恋的想了一下。

随后磕磕盼盼的说道“父亲..刘明公子...那谈儿这就回屋了”随后慌不择路的离开院子。

蔡邕闻言哈哈大笑,他也是过来人,自然明白什么,他也看好这桩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