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刘瑾被抓,拨乱反正(1 / 2)

【刘瑾之死,其实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拨乱反正!】

【正德五年五月,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侧、诛刘瑾”为名,在宁夏举兵叛乱。

这道檄文戳中了满朝文武的痛处,刘瑾专权五年,党同伐异、搜刮无度,文官集团敢怒不敢言,边将更是被他盘剥得怨声载道。

消息传到豹房,明武宗朱厚照正搂着宠妃驯豹,不耐烦地挥手:“派个人去平了就是。”一旁的太监张永眼睛却亮了,这是他摆脱刘瑾控制的绝佳机会。

彼时的“八虎”早已分裂,刘瑾掌司礼监、内行厂,权压张永等其余七人,甚至多次设计陷害张永。张永早想除之,却苦无机会。

而被武宗任命为平叛主帅的杨一清,更是刘瑾的“死对头”,他曾因反对刘瑾被罢官,对其恨之入骨。

两人领命出征时,在宁夏军营的油灯下达成共识:“刘瑾不除,大明必乱。平叛之后,咱们得做件大事。”

并且要提前回京绕开刘瑾的“眼线”按惯例,平叛后需休整待命,待刘瑾在京中“安排妥当”才能回京复命。

但杨一清算准了刘瑾的多疑,此人在京中布满眼线,若按常规流程,必会提前察觉异动。

“必须提前走。”杨一清对张永说,“咱们得赶在刘瑾反应过来前,把证据砸到陛

【张永、杨一清提前回京,内阁策兵变,继秦、刘瑾。正德五年八月,杨一清和张永押送宁夏叛乱的余党回京。原计划杨一清他们进京的日子是八月十五,但明实录记载,杨一清和张永擅自更改了回京的日期,将回京的日子提前到了八月十一。

明实录对此的解释是,刘瑾准备在8月15这一天发动叛乱,杨一清他们提前进京,是为了挫败刘瑾的阴谋。

但事情的真相和明实录记载的正好相反,准备发动叛乱的是内阁杨艺兴他们提前回京,是为了配合内阁抓捕刘瑾。

至于为什么要在8月15之前进京,这要从两个月之前说起。

正德五年的六月,刘瑾的哥哥刘景祥在京城去世了。

刘景祥当时的职务是掌管南知抚司锦衣卫指挥使,是武宗身边的红人,职务非常的重要,再加上他又是刘的哥哥,所以刘景祥去世,武宗格外重视。

晋刘景祥从一品都督同知赐妻子及家人三代诰命,还额外赐予祭葬,就是朝廷给予高规格的葬礼,葬礼的日期就定在了8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

以刘瑾当时的权势,再加上武宗的恩赏,刘景祥的葬礼满朝文武当天全部都要到场,谁不去谁就是不给武宗面子。如此高规格的葬礼,相关事宜肯定都要刘瑾亲自去操办,所以葬礼的前几天,就是8月15之前,刘瑾会非常的忙。

杨一清他们回京的日子也在8月15,就很有可能和刘瑾他哥的葬礼撞车。于是为了错开时间,刘瑾特意通知张永和杨一兴,让他们俩慢点走。

务必等他哥的葬礼结束之后再进京,这样两边都不耽误。

但是内阁发现,杨一清进京和刘瑾他哥下葬这两个事情碰到一起,是一个发动政变、抓捕刘瑾的绝佳机会。

于是,内阁让杨一清他们加快步伐,提前到京。这样,杨一清他们就提前了三天,8月11就到京城了。

8月11,杨一清、张永进京的当天,安化王朱志凡被武宗安置在京城的王府之中。宁夏叛乱的余党数百人由东华门入宫,举行了一个献俘的仪式。献俘仪式之后,还有一个犒赏出征将士的宴会。

从宴会之后开始,明实录就开始胡说八道了。明实录的记载,当天宴会之上,张永向武宗告发,说刘瑾要谋反,于是武宗令常随4人往直职。就是武宗命令4个小跟班在宫里抓捕了刘瑾,然后夜起东华门基于菜场。

武宗抓捕了刘瑾之后,半夜把刘瑾从东华门送出宫外,押在了内行厂,看起来了。

明实录的这个记载明显违背常识,刘瑾提督着内行厂身边官旗较为众多,4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跟班,怎么可能抓得住刘瑾?另外,5中抓人从来都是在宫外抓,人往宫里送,没有道理在宫里抓了人还往外头送。

明实录这里明显是在说谎。

明实录不敢如实记载抓捕刘瑾的过程,因为首先,抓捕刘瑾的程序不合法,明实录里没有武宗抓捕刘瑾的诏令,甚至连个口谕都没有。第二,真正抓捕刘瑾的人身份不方便公布。